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追忆作家张文彬先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黄尘 时间:2025-11-19

作者/黄尘

 

从朋友圈看到莫伸老师纪念张文彬老师的文章,心里不由咯噔一下,牙疼似的抽了口气,忙着想给杜稚姐姐发信息,却滞在自己的中医诊所,若有所失!失落的情绪反倒汹涌高涨,泪水竟从眼眶里缓缓挣脱,一滴又一滴如断线的珠子散落在地。思绪在那些欲盖弥彰的生命过往中纷飞,忆及与张文彬老师相识、相知,偶通电话、寥寥数语却情真意切的交往,故乡韩城的乡音,曾借着电波与远在上海滩安度晚年的她频繁往来。念及她年事已高,多数时候我宁愿沉默是金,不敢唐突叨扰,自始至终心怀敬畏。如今她悄然离去,终是告别了这日新月异的中国乃至地球村,一如她生平,低调、优雅、从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不难想象秋末冬初上海大都市的车水马龙,那繁华盛景不会因一位作家的谢幕有丝毫改变。但在韩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大禹治水、鲤跃龙门、三义墓、仁义巷、毓秀桥等传说滋养着一方水土,张文彬老师更是韩城乡亲口中“顶顶好媳妇”的典范。杜鹏程老家门口,老人们总念叨:“杜家先人烧了高香,才迎进张文彬这样的人尖子。”那些缺牙豁嘴的老妇闲聊时,总以“千年等一回”的赞叹作结——杜家祖上积德行善,穷时也从不亏待人,鸿喜(杜鹏程小名)妈当年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给讨饭的人揭笼盛饭,嘴里还念叨着“恓惶的、恓惶的……”

追忆作家的坎坷人生,探寻文化名人在平凡世界关键节点的轨迹,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投笔从戎志 烽火识君心

杜鹏程与张文彬的恋爱故事,在张文彬(笔名问彬)的笔下有着时代印记的鲜活描摹。

张文彬在《杜鹏程文集》第四卷《后记》“初识”中深情写道:“说来很巧,我第一次看解放区的戏,便是杜鹏程一九四九年初为部队创作的五幕歌剧《劳动人民的子弟》。这部戏不落俗套,主人公是农家子弟出身的逃兵,因思家离队,经母亲教育后归队,剧情满是对劳动者母亲与过失儿子的同情。”

那时她寄居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宋树藩先生家,在附中读书。1949年5月,部队解放西农,演出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引发参军热潮。杜鹏程后来笑称“这戏是红线的头儿”,可他们的相识相爱,却另有缘由。

初入部队,她常听人念叨随队转战的新华社记者杜鹏程——首长叫他老杜,战士唤他杜干事,文工团员称他杜记者,炊事员、通讯员说起他更是亲热。她好奇这位“万人迷”的模样,参军后调至四师政治部(前身独四旅,杜鹏程随其转战南北),原以为见面容易,却只见人念叨,难见其面。

……杜鹏程耐心地听着小马谈话,还让他帮忙钉衣服纽扣,随口说“这事我找供给部反映”。说话间,他瞥见她窗台上的书,顺手翻阅。她留意到他的穿着:赤着脚,旧布鞋沾着淤泥,军裤一腿高挽、一腿拖在脚面——如此邋遢随意,让她暗自发笑,拘束顿消。

她慢慢抬头,撞上他锐利灼人的目光。他拿着她的作文本问:“这是你写的?”她字迹潦草的作文落在一名记者手中,本以为会被当成“蹩脚玩具”,谁知他竟大为激动,说从中看到了“苗头与才气”。他像个孩子般兴奋,脱鞋上炕,以挚友姿态与她谈写作,讲自己的幼稚经历,诚挚地引导她。他的笑声坦荡畅怀,感染了满室空气……

司号员撞见她落泪,打趣道:“干吗哭鼻子?”她辩解“虫子钻眼睛”,又问“杜记者走了吗?”得知他还在村口拉话,眼泪又忍不住滑落——这是混杂着快乐与感激的泪,她自己也不懂,为何会为一个初见面的人流两行泪。

那晚,杜鹏程随师部去前沿阵地巡查,她却彻夜未眠。次日行军,她竟把背包掉进河里。而就在见他的第一天,她的初恋悄然萌芽。

后来她常思索:是什么让她深陷情网?是他坚韧奔放的性格气质,那是他独特的魅力。

杜鹏程在《我的小传》中记录:“1949年11月初,于新疆迪化与张文彬(笔名问彬,1933年8月生,山东济阳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编辑、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结婚,育有女儿杜稚、儿子杜微。”

笔底风云起 患难情愈坚

1949年7月,杜鹏程任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分社主编;10月,他随部队飞抵迪化(今乌鲁木齐),在剿匪硝烟中积累创作素材。11月下旬,他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与张文彬婚后次日便随军进驻喀什。在简陋透风的营房中,他开始创作《保卫延安》,张文彬全程陪伴,为他的生活与写作倾尽心力。

喀什纸张奇缺,她便四处搜罗旧报刊、麻纸;他深夜翻看战场马褡子思念战友时,她默默整理资料。他写提纲反复四次,还深入部队调查,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勉励他:“再难也要写出这部史诗,安慰死者、鼓励生者、教育后人。”

那支“金星钢笔”承载着特殊意义:杨秀山将军见杜鹏程用蘸水笔,便让供给部设法寻来“金星钢笔”,政治部主任题字“一支笔堪比精锐之师”。这支笔伴随杜鹏程走遍西北,写下《保卫延安》的百万字草稿,张文彬是最亲密的见证者与“助产人”。她曾说,这部作品是他们“信仰与爱情的见证”,部分素材源自杜鹏程的战地日记与二人经历。

1954年,《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雪峰盛赞其为“英雄战争的史诗”。此后,杜鹏程任陕西省作协、文联领导,当选中国作协理事。

1956年2月4日,是杜鹏程的荣光时刻——在怀仁堂,毛主席握着他的手,叫出他的名字,问他“是不是文艺界最年轻的人,准备写什么作品”。周恩来、陈毅也与他亲切交谈,那段记忆熠熠生辉。

然而,1967年《人民日报》刊文批判《保卫延安》是“反党活标本”,批判浪潮接踵而至。杜鹏程身心受创,张文彬却始终陪伴:她贴心安慰,操持家务,守护着他与这部作品的尊严。韩城人赞她是“明事理、疼夫怜子的贤妻良母”,实至名归。

文坛双璧影 编辑育新苗

张文彬的成就常被杜鹏程的光芒遮掩,实则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文坛多面手。

她1949年从事新闻工作,1963年任《陕西日报》副刊编辑,次年入陕西作协主编《延河》,首创“作者创作登记制度”,为青年作家铺路。中篇《心祭》获《当代》1982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改编为电影《残月》,译介多国。

她与杜鹏程的婚姻,是信仰与爱情的共生。1949年11月在喀什,他们在简陋营房里守护《保卫延安》的手稿,也守护着彼此的理想。

关于她的逝世,网络信息多有谬误。据她的家人记录,她于2025年9月24日在上海逝世,高寿94岁。

20世纪80年代,杜鹏程夫妇多次回韩城推广文学。1985年、1987年的文学讲座上,杜鹏程带病授课,张文彬始终伴其左右。那时韩城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芝水》小报传递着乡党们的创作热情,这背后离不开杜氏夫妇的精神感召。而张文彬在讲座上谈读书写作,身姿优雅,令人肃然起敬。

桑榆情未晚 故土意绵长

1972年6月,杜鹏程夫妇回韩城小住。在“批判”《保卫延安》的喧嚣中,故乡是他们的避风港。杜鹏程见吉春送来猪肉,便让张文彬做“猪肉熬大米”,三人共享美味。吉春的小诗“名书万代传,小人乱批判”让他热泪盈眶,直言与吉春结为忘年交。

落霞留余晖 思念寄长天

杜稚在悼词中写道:“妈妈于2025年9月24日在上海病逝,高寿94岁。看着她的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肝肠寸断。她早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人去屋空,再无声声呼唤与殷殷嘱托,只余无限悲凉……妈妈一生美丽优雅,临终时依旧体面干净。她的品格、气质与悲悯之心,将垂范后世……妈妈,您放心走吧,我们会带着您的希望前行。永别了,愿您在天堂与所爱之人相聚,若有来生,还做我们的妈妈。我们永远想念您。”

这质朴的文字,道尽了家人的思念。

世间凉薄,她却深情活过。在韩城,人们盼着能在杜鹏程墓旁为她留一方安息之地。莫伸老师曾描摹她的身影:“一头花发,她身穿一件朴素的蓝布上衣,剪着一头朴素的短发。在所有的词语中,朴素是最恰当的形容。”那照片里的形单影只,让人心疼。

人生如过客,沧海一粟。但为人民创造过奇迹、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永远不会被遗忘。杜鹏程夫妇便是如此,他们的作品与精神,会永远活在故乡人心中。

我常去象山公园的杜鹏程陵园拜谒,燃一叠冥币,献一束野花,静坐沉思。总能见到来自四方的悼念者,或跪或鞠躬,家长带着孩子说:“这里埋着伟大的作家杜鹏程,他写了《保卫延安》。”工作人员说,节假日悼念者排队而来——这些话,听多少遍都觉得暖心。

吴克敬回忆,他翻烂了《保卫延安》,也常读张文彬的《心祭》,感慨“再也没有那样好的人了”。他分享的韩城采风文章里,记着杜鹏程的教诲:“文学是高贵的事业。”

这篇千字长文,权作对张文彬先生的追思。愿她在天国安息,她的故事与精神,将在文字中永恒。

2025年11月16晚写于西安安定门里诊所

 

作者薛云平,笔名黄尘。陕西韩城人。陕西省残疾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2016年12月入选“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出版有作品集《故乡的风》、诗集《童年的记忆》(注音版)、散文集《捉月亮》、诗集《龙门记》等著作。自1985年春天发表诗歌开始,迄今作品近百万字。

 

编辑:子墨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上一篇:白龙塘·香橼茶 赋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