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小城烟火气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戴相华 时间:2025-11-17

文/戴相华 

当第一缕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冬夜的薄纱,南郑这座小城,便在一缕缕蒸腾的白雾中开始了它最初的呼吸。这雾气,从自强路两旁面皮店的蒸笼里氤氲而出,携着稻米原生的甘香,漫过翠绿的香樟枝叶,与天际的霞光静悄交融。这极像人间烟火与破晓晨光的一场静默对话,以素淡的气韵,为崭新的一天点亮了初始的光明。

“老板,来碗热面皮,少辣椒,不要蒜。”女子的声音清凌凌地落入店内。“好——嘞——!”老板娘应声揭笼,浓郁的米香与热气喷薄而出;她提起笼布反手一扣,一张晶莹剔薄的面皮便完整地铺在案板上。切、抓、撒、浇——很快,一碗当地人视为唤醒味蕾的热面皮,便端至客人面前。这不仅是一份早餐的交付,更像是一场晨间的仪式:人们的一天,就在那缕缕升腾的热气中,正式开启。

640.jpg

这条不足二百米的自强路,系我在小城生活二十余年的坐标原点。这些生长在街巷褶皱里的面皮店,乃这条街巷恒久的风景。它们多是夫妻店,招牌朴素得只剩下姓氏:李家面皮、王家凉皮、张家米皮……每一个招牌背后,是一个家庭用日夜坚守写就的生活史诗。

我常去的那家,女人是门面,嗓音清脆,记忆力惊人:哪怕只来过一次的顾客,她都能清晰记着对方的口味偏好;在早高峰的汹涌人潮里,她的大脑仿佛自带排序系统,谁先谁后,诸般要求,井然有序,指挥若定。男人则是沉稳的根基,低头做事,沉默寡言,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身影始终如磐石般稳定。他们之间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心领神会,配合如一场演练了千百遍的协奏。这份默契,让每一碗面皮,都浸染了“家”的温暖与味道。

当然,自强路的丰富,远非几家面皮店可以概括。当清晨的喧嚣稍稍退去,它更多的维度便开始显露真容:从炒菜、火锅的酣畅淋漓,到新式茶饮的清新时尚,再到麻辣米线、麻椒鸡、肉夹馍、鸡公煲等小吃所展现的万种风情,俨然一部微缩的平民美食谱系。此外,更有生活超市、窗帘铺、打印部和药店等店铺依次排开,铺展出一幅自给自足、令人心安的烟火图景。

冬日的暖阳升上中天,将香樟枝叶酿成满目碎金。放学的孩童如雀群般掠过巷口,下班的大人在树下驻足寒暄。光影斑驳,为每一道悠然的身影镀上时光的柔边。空气中,炒菜馆的锅气、火锅店的辛香、茶饮店的甜暖、打印店的墨韵,一道汇成小城午间深长的呼吸。那漫溢的气息,不争不抢,仿若在为生活这首长诗,标注着恬淡与安详的韵脚。

到了傍晚,华灯初上,更具烟火气的夜市随之登场。卤味案准时支起,散逸着诱人的酱香;烧烤摊前青烟袅袅,裹着孜然与辣面的浓香;烤炉上火光跃动,脆皮肠滋滋作响;灶台边锅铲碰撞,敲出铿锵的节奏——诸般味道与声音交织共鸣,演绎出夜之序曲。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这里,卸下一日的疲惫,用一顿不拘小节的夜宵,慰藉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因此,自强路常年如同一条充满活力的动脉,从早至晚,人流不息,是这座小城烟火气息最恒常的所在。

640 (1).jpg

若说自强路是生活的前台,那么拐入汉山路,便步入了生活的仓库。在这儿,高大的梧桐取代了香樟,落叶翩跹间,两旁的店铺与摊位林立,所酿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葱花饼的焦香、卤烤摊的醇厚、豆腐脑的甜润,与酿酒坊的微醺、炒货的暖香交织碰撞;其间点缀着盐菜的咸鲜、调料铺的复合气息与水果的清甜。而生鲜肉铺、粮油杂货乃至彩票站、美容店与裁缝铺,所有这些生活的必需与琐碎都镶嵌其中,一切浑然天成,毫不违和。这里不仅打点着生活的具体形态,也缝补着岁月的可见肌理。

有时,为换口味,也为了推开另一扇生活之窗,我会来这里用早餐,再顺手买些日常用品带回家。偶尔,也会在彩票站驻足,花十元钱买几注“万一”的梦想——不过,多数时候,这份微小的投入汇入了公益的长河。

而烟火气最浓烈、最生动处,当属汉山路以东——马家坪的无名菜市。准确地说,是一个室内菜场外部自然形成的一条L形街市。每日清晨,近郊的乡民便会带着刚从田间采收的物产,汇聚于这条充满活力的小街。晨光熹微中,挂着露珠的青翠白菜、沾着泥土的洁白莲藕、水灵的萝卜与鲜嫩的青笋依次排开;路边还有一堆堆象征着丰足与耐储存的南瓜、土豆、红薯、山药,以及秋冬季节特有的拐枣、柿子、板栗、猕猴桃……红的、白的、黄的、褐色的,色彩艳丽,香味悠长,每一样都焕发着动人的生机,无声地诉说着季节的慷慨。

除了蔬菜,河塘沟渠的小鱼小虾也来凑热闹:小鱼银鳞闪烁,嘴巴一张一合;小虾活蹦乱跳,溅起晶莹水花。

街边一侧,还分布着牛肉铺、羊肉摊、米酒坊,以及售卖包子、馒头、花卷和机制面皮的摊点。

从清晨鸟鸣初起,市声便如潮水般涌起,直至日暮方渐趋平息。其间,熟人的亲切招呼、小贩的嘹亮吆喝、买卖双方的机智议价,种种声音汇成一片,谱成一曲生趣盎然的市井交响。

空气中飘荡着各种香气:菜蔬的鲜香、包子的面香、酒曲的醇香、鲜肉的脂香……倘若在春天,还能在某个转角,闻到农妇篮子里栀子、玉兰那清冽袭人的花香。这些香气,都是小街赠予往来人们的额外礼物。

这里交易的,不仅是蔬菜,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一位卖菜的大妈在小伙买完菜后,不由分说地塞去一把小青菜:“自家种的,拿回家烧汤。”见小伙要掏钱,她连连摆手:“送你啦,不用付。”这不着痕迹的善意,如涓涓暖流,在寒冷的清晨缓缓流淌。另一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蹲在菜摊前,对意欲买菜的年轻女子柔声解释:“闺女,给我现钱吧,我这儿用不了微信。”女子愣了一下,赶忙在全身上下翻找,好不容易掏出几张皱褶的现金。若遇上实在没带钱的,旁边固定摊位的大叔便会探过头,爽快解围:“没事,你把钱扫给我,我付给老人家!”老奶奶一听,浑浊的眼睛顿时透出光亮,投去满是感激的微笑……我采买时,屡见这般温馨互助的场景,亦多次受其感染,成为这善意接力的一环。于是,便常提醒自己:上街转悠,记得多备些零钱。

这个充满温度的市集,让我深信,那份流转于方寸之间的暖意,远比交易本身更为动人。

这条小街,更是一座开放的“生活学院”。卖猪肉的中年男子会一边剁骨,一边教人如何辨别新鲜肉,看色泽、按弹性;卖莲菜的灵巧村姑会拿起两节藕,对比着讲解七孔藕的糯与九孔藕的脆;卖萝卜的憨厚大叔会大声提醒熟客:“别挑那个最大的,当心是空心的!看叶子,掂分量”;卖豆豉的能干大姐会向顾客科普制作腌菜的秘诀,放多少盐、辣子,何时封坛……

四季在这浓密的烟火气中更迭——春光里,竹篮里盛着沾满黄泥的荠菜,携着田野最初的清香;盛夏时,碧翠的菜蔬与五彩的瓜果交相辉映,散发着阳光酿就的甜香;秋风起,菜薹身披霜色,在巷口舞动着一抹清甜;冬寒中,菠菜叶缘凝结着银白的冰花,鲜嫩得能掐出水来。这一切,既是自然时序慷慨的馈赠,也凝结着农人的汗水与智慧。

我由衷地喜爱这条街的氛围——市井、鲜活、不加矫饰。每次到来,总觉看不尽,也不愿离去。它予人一种最原始的欣喜,源于那丰盛的物产与斑斓的色彩;也让我想起孩提时河畔被阳光焙暖的青草气息,盛夏池塘中荷花的清远芬芳,乃至中学时代老街里馒头出笼的麦香、包子馅中混着油脂的葱香——这条小街,好像一条光阴的纽带,串联起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嗅觉记忆。

穿行于此,脚踩坚实的土地,鼻嗅混合的香气,指尖触过带露的叶瓣,耳畔回荡质朴的乡音——你会忽然发觉,这丰满而温热的一切,正是生活最本真的样貌。沉浸其中,浑然不觉间,心灵已被悄然治愈。随即豁然开朗:原来人间至味,就藏在这一粥一饭的清欢里;所谓生活真谛,正寓于这烟火人情的交融中。

自强路、汉山路与马家坪,几条街巷纵横相连,市声鼎沸,生机勃勃。它们以生活为笔,烟火为墨,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寻常巷陌间,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触手可及。

年岁渐长,方才彻悟: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其魅力绝非仅在于繁华与时尚,更在于那充溢于街巷深处、可触摸可品味的生活气息。在那些吃惯了的早餐铺子里,在那沾着泥土的时令菜蔬上,在那温润亲切的方言乡音中,藏着一个城市最真实的灵魂,安放着无数人潜藏的乡愁。

夜渐深,面皮店、炒面铺与卤味摊的灯火依旧亮着,是为晚归人接住疲惫的港湾。徜徉在这深邃的烟火人间,一个念头蓦然澄澈:幸福,非那缥缈的远方星火,实为时间予你的恰好馈赠——是为你留着的一束光,一碗熨帖的面皮。

这一切,便是生活最温柔的注脚,好似在轻轻诉说:“人间值得。

 

编辑:西亮           责编:小航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