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特殊考试——抗疫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台前幕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殷满仓 时间:2022-01-13

2021年12月25日,西安市胸科医院全力配合教育部门,专门为一名入院治疗确诊新冠肺炎的考研学生,特设了独立考场,让他不负一年的备考,顺利完成考试。2022年1月4日,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抗疫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在陕西戏曲广播首播,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连日来,北京、辽宁、天津、贵州、宁夏、新疆等等广播电台纷纷伸出援手,用播出西安抗疫剧《一个人的考场》的形式声援陕西,为陕西加油。截至目前,全国除了西藏、青海、台湾、黑龙江外,各级省台都安排了播出。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听听FM,沐耳FM,芒果动听APP,陕西头条,今日新闻,长江声浪,西部网,贵州动静APP,喜欢听APP,无限台州,看苏州APP,西安发布,文旅中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群众新闻网,网易,搜狐,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平台都进行了推送。全国不少地市台也加入到播出行列。

2022年1月13日,星期四中午12点30分,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今日点击》节目以《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为题对编剧进行了40分钟的专访,主持人和我一同给广大听众分享了这部抗疫广播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曾在2021年12月中旬回过一趟蒲城老家。2021年12月19日晚上返回西安后,就自觉开始居家隔离。自从西安出现疫情以来,作为西安的一份子,我自然十分关注每天西安的疫情变化。

那几天,我时时关注有关西安疫情的各类信息,心情也伴着每天确诊人数的增加而忐忑不安。2021年12月22日下午,西安市防疫指挥部发布消息:全市的小区、单位23日0时进行封控管理。这个消息像颗炸弹,手机上不时出现市民在各种门店排长队,抢购食品和蔬菜的视频和消息。

我打小就敬重文字,因为喜欢不计后果,年轻时不顾父母反对,头脑一热就脱了警服,扔了铁饭碗干上了新闻,而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现在退二线了,这两年又在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创立了面向全国广播剧人的丝路之声广播剧创研基地。看着西安疫情越来越严重,看到很多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始冒着严寒,义无反顾地出现在雁塔、曲江、高新等地方的防疫一线。同时也看到网上有了一些有关抗疫方面的的谣言。

这个时候,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一个文艺工作者,都不应该袖手旁观,都应该有点作为,应该在这个特殊时期,写点东西出来,弘扬正能量,歌颂宣扬一下舍小家为大家的一线防疫人员,为他们打气,为他们鼓劲加油,用声音艺术为西安抗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从2021年12月23日那天早晨开始,我就更加地留意手机上有关西安抗疫方面的感人故事,有意识地加紧收集抗疫素材,我打算创作一部发生在西安的抗疫广播剧。

顺便说两句,融媒体时代,曾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广播剧又迎来了艳阳天。广播剧的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传播快捷广泛,性价比高。它的短、平、快、实等特点十分契合现在无处不在的手机刷屏时代的需求。

确切地说,是2021年12月25日晚上7点半左右,刚吃完晚饭,我在人民网看到晚上7点18分李志强记者发的一则新闻《一个人的考场》。这天下午,在西安市胸科医院,一名特殊的考研学生完成了今天的考试,走出考场的考生对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他说:“我觉得特别暖心,在现在大家都这么辛苦的条件下,你们还为我一个人提供了这个特殊的‘考场’,让我能够参加考试,非常感谢你们。”

《一个人的考场》的新闻标题醒目,抓人眼球,有视角冲击力。我是一目十行看完这篇新闻的。看后激动地给儿子说,快看这条新闻,绝对是广播剧好素材。儿子正上研,我们曾一起创作过不少广播剧,这几天他也在居家隔离,同时一直配合着老师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考试的流调工作。他的反应同样积极:这么好的题材,那就抓紧干吧。

虽然《一个人的考场》写的是一个确诊新冠后被隔离在西安胸科医院的考生短短四五天的心路历程,但是,在陕西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下,仅西安就有近十四万考生。可以说,所有考生和家长在这几天里的心情都应该像坐过山车一样七上八下。所以,把创作目标确定后,我马上开始收集陕西考研、以及西安考研的人数,找寻陕西省考试院的政策,搜寻考研学生在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同时打听到几位参加考研学生联系方式,打电话和他们聊天,正式和参加考研流调工作的儿子坐下来了解流调流程设计等。

 晚上十点多,写出剧中人物小传,根据人物小传写出故事梗概。为了根据这则三五百字的新闻创作出饱满鲜活的广播剧,我把剧中所涉及的大学,以及这位考生、杨大夫、樊护士、党员送考队志愿者都使用了化名,仅是对西安市胸科医院用了真名。为的是少受局限,可以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融媒体时代,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耳朵经济”的形势下,声音类的APP早已成为一个新蓝海,用户覆盖面和受众非常可观。但是,声音类APP上存在着一定的乱局,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说的绝对一点,许多打着广播剧旗号,贴着广播剧标签的声音作品,十有八九不是广播剧,而是有声故事,或者是小说连播,还有的是有声散文,许多声音爱好者录制很多故事,然后贴上广播剧的标签上传网上,给广大受众造成一个错觉,以为只要发声的东西就是广播剧。这样的误区直接影响了广播剧艺术高质量健康发展和繁荣。

广播剧是可以与电影比肩的艺术门类,曾经红极一时,又在九十年代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后,一度被人遗忘,新时代到来,又在新媒体、融媒体的趋势下再次崛起。广播剧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坏事也是好事,因为世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天生愿意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追求感官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广播剧虽然剥夺了人们的视觉享受,但它却扔下了视觉的枷锁,因为声音的无限可能性,让广播剧不再受电影、电视剧画面所限,可以让编剧能够更加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创作。可以说,一部广播剧,一百个听众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受,会有一百种对剧中人物美丑、以及对环境的想象。所以,广播剧要能深得下去,跳得出来,艺术地还原社会生活的本真,才能创作出让导演、演员和听众共鸣的东西。

一个优秀的广播剧作品,想要呈现在受众面前,应该三个重要方面,而且三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制约。 编剧抓住好题材,广泛收集材料,潜心创作完成剧本,这才算完成了广播剧的第一部分。导演和演员二度创作占三分之一比重,后期的音乐音效编辑占三分之一比重。所以,广播剧编剧,必须要懂导演、懂演员、懂录音师,得一竿子插到底。在写剧本时,你就是导演、就是演员、就是音乐音效编辑。你必须得替导演考虑剧中不同演员角色的选择,考虑演员如何对白,场景如何转换,考虑音乐与音效的运用。也就是说,广播剧编剧就得比导演、演员、录音师、音乐编辑、以及听众想的更丰富更饱满,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容纳导演、演员、录音师、以及听众二次参与创作的剧情架构。这样的录制出来后人们才喜欢听。

广播剧既然叫剧,它就有着独特的艺术规律。说的通俗一点,广播剧就是闭上眼睛听的电视剧,剧里面要有鲜活的人物,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架构,有非常鲜明的矛盾冲突,有通过耳朵能听明白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音效。创作时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写好故事梗概,设计好人物角色,要深入挖掘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所有人物紧紧围绕剧情去结构故事,丰富剧情细节。

微信图片_20220113192831.jpg

为了讲好《一个人的考场》剧中主人公刘少博四五天时间内从惶恐、到焦急、到失落、到惊喜,最后到感激的心路历程,在剧中我是这样考虑的:西安疫情严峻,西安封控已经第三天了,得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放到西安抗疫严峻形势的大背景下,尽可能还原疫情现实中的西安状况。街道上救护车不停地鸣笛驶过,西安确诊病例一天天增长,被封闭的小区越来越多,很多市民开始恐慌不安,考研学生和家长焦虑万分。但在这种情形下,无数的医护人员和爱心志愿者却逆风而行,勇敢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因此,这部剧要在大多数人们的焦虑中去展开故事,制造剧情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成就人物成长。

为了突显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剧中开场设计的是凌晨的西安,笛声长鸣的救护车把刘少博从学校接到隔离医院。当得到自己被确诊,刘少博几近崩溃。次日早上,他哽咽着和母亲通话,母亲以为他在医院做核酸,但得知儿子确诊,当妈的发疯一样。但埋怨过后,听到儿子诉说因为疫情可能无法参加研究生考试情绪失控时,当母亲的又开始心疼牵挂儿子,劝他找医生想办法。顺着这条思路,我把围绕主人公刘少博出场的杨大夫、樊护士、爱心志愿者等人物,都安排在剧情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以此来制造悬念,推动剧情。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的院长王丽红,她带领团队在抗疫一线,得知我创作《一个人的考场》广播剧,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提供故事细节,并第一时间安排员工设计海报,准备制作宣发内容。

为了营造日日逼近的考研紧张气氛,我给主人公刘少博设计了从他住院那天早上开始,他的手机会就会准时有提示铃声。比如,今天是2021年12月23日,距考研时间还剩2天,今天是2021年12月24日,距考研时间还剩1天,等等。这个提示语音会给人主人公、同时给听众制造一种紧迫感,压迫感。不论在刘少博颇受煎熬的这几天里,还是历经波折的刘少博开始考试,我都设计了窗外或者西安街道上隐隐约约不时有鸣笛的救护车进出和驶过的声音。让整个剧情始终在西安万众抗疫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考场》这部剧的以小见大,体现出它在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剧中人物的大爱正是西安成千上万抗疫群体的缩影。

我用一天半时间完成了初稿,2021年12月27日晚上三稿修改完成。剧本出炉之后,这部广播剧的录制如同抗疫一样,最终变成了一场跨越山河、众志成城的行动。剧本完成如何录制?西安疫情正在肆虐,根本无法集结演员,焦急中,我想到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声浪广播剧创研中心的广播剧人梁延和易星。两年来,丝路之声广播剧创研基地和湖北曾有过良好的合作。12月28日下午5点多,我把诉求告知湖北,梁延主编当即回复,湖北之声暂放下手头工作,热干面全力"声"援陕西肉夹馍。他们立即组织演员,打印剧本,并连夜建群,让编剧导演演员在群中讨论角色,沟通细节。第二天一早,长江声浪就紧急开始排练,两天后的2021年12月30日晚上,演员对白录音完成。

完成干音录制,后期制作又摆在了面前。关键时刻,只有请南京传媒学院的王波老师出手相助。王波是国家一级导演,著名的演播艺术家。他执导的广播剧多次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现任南京传媒学院主持与播音学院院长。王波是中国广播剧界的大家,玩了一辈子广播剧,对广播剧非常有情怀,我们也有很紧密的合作,我创作的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逆行者》都由他执导。他也曾多次给我救过火。这次的剧本完成后,我是原打算让省内的录音师完成后期音乐音效制作的。但临了这位老师因居家隔离无法实现愿望,致使计划落空。眼看着元旦假期就要到来,如果不马上完成后期制作,不在西安疫情的关键时期播出去,这部剧的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就会大打折扣。拨通电话,王波老师没有二话,完全应承下来。马上要剧本,要音乐,要主题歌,并和我电话讨论如何从音乐音效上提升某些地方演员演出不到位之处。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王波隔空遥控远在黑龙江的音乐编辑,落实关于剧情所需要的音乐音效。2021年1月3号晚上上下集的广播剧成品出来后,我在手机上审听到凌晨一点多,把二十多条修改意见反馈回去。元月4号晚上,横跨西安武汉南京三地联手协作的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终于完工。

一部好的广播剧作品,必须要有好的音乐铺垫提神。在湖北紧锣密鼓录制演员对白的29号晚上,我就开始琢磨《一个人的考场》的背景音乐和主题音乐。起初,我曾想运用秦腔曲牌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可当我在手机上突然刷到西安方言抗疫歌曲《爱长安》时,眼睛不觉一亮。这首歌词好,歌手唱的棒。可我不认识歌者,怎么办?犹豫再三,晚上十点半,我试着给西安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蔡鑫处长打电话说了想法。蔡处没过五分钟就回复说,她给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白利群副馆长说好了,让我直接联系。白馆长接到电话满口应承说,这是抗疫公益歌曲,你们的剧随便用。白利群副馆长的敞亮让我没有想到。翻看手机时,我又看到一首抗疫歌曲《我知道你很美》,演唱者是李梅,这首歌从另外一个侧面唱出了百姓的心声,我突然心动也想使用。但一想演唱者的大名,我有些犹豫了。李梅是何许人物?秦腔四大名旦之首,国家一级演员,陕西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我先打通陕西戏曲研究院郑宁莉副书记电话谈了我的想法和顾虑,郑宁莉很快把李梅电话发了过来,说十分钟之后联系。此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忐忑打通李梅电话,得到的回应更是让人感动:殷老师,我知道你,你的广播剧写得好,我听过你写的广播剧。听郑书记说你又创作了一部抗疫剧,《我知道你很美》这歌你想用尽管用。这歌本就是公益抗疫歌曲,我给词曲作者张峻品招呼一声。真心感谢这些艺术家们的胸怀、责任和担当。因为西安疫情,因为艺术,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把西安、武汉、南京一群有情怀的艺术家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不得不佩服王波的能耐,一部上下集的广播剧,把两首西安抗疫歌曲《爱长安》《我知道你很美》都非常巧妙地用进剧中,而且恰到好处。

2022年1月4日,《一个人的考场》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黄金时段首播,次日又进行了重播。掐指算算,从动笔创作,到成品完成,再到广播电台首播面世,《一个人的考场》用时九天。九天来,我的神经时刻紧绷,九天后,我终于松了口气,我的肩头终于放下了一副千斤重担。

《一个人的考场》并不是丝路之声创研基地第一次创作抗疫广播剧。2020年大年三十,我在老家过年,从电视上看到湖北武汉疫情越来越严重,陕西的医疗团队在除夕夜里开始援助武汉。当晚,就把广播剧名定为《逆行者》。大年初一返回西安。当天晚上设计故事架构,人物小传,晚上十点多开始创作,大年初七写完四集广播剧本。剧本经过十多次的修改后,想要录制成了大难题。那时全国各地都是疫情泛滥,没有演员能够进棚录制。王波导演知道情况马上行动,于是,我俩开始通过手机讨论剧情,设计音乐音效,前后通话一百多次,视频沟通七八个多小时。最终,采用哈尔滨、北京的演员在各自家里,通过手机,隔空录音的方式完成干音对白。后期音乐音效剪辑整整耗费了十多个昼夜。2020年3月15日,《逆行者》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成为中国第一部登陆央广的抗疫广播剧,也是中国第一部面世的抗疫文艺作品。

二十多年记者经历,养成了我善于发现创作素材的习惯和敏锐性。2020年创作的抗疫剧《隔空拥抱》《一袋奶糖》《阴差阳错》,都是疫情期间我在手机上看到的新闻故事改编的。这些故事虽小,但它有动情点,背后有故事,又让人想象创作的空间。它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我们这个国家制度的优越,反映出社会充满着大爱和满满的正能量。

万没想到的是,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集束式的热播。连日来,北京台、辽宁台、天津台、贵州台、宁夏台、新疆台等等的广播电台纷纷伸出援手,用播出《一个人的考场》的形式声援陕西,为西安加油。

《一个人的考场》写的是刘少博一个人的考试,反映的却是疫情下的西安万众携手同心抗击疫情的一场考试,尽管西安在这场抗击疫情的考试中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通过这场考试,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管理者,每一个公民都在不断地内省得以提高。同时,身处西安的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感动。我们应该为自己生活在三秦大地,生活在大西安,生活在这个国度感到无比的优越和自豪。

用广播剧《一个人的考场》向所有舍小家为大家在西安疫情肆虐期间无畏的逆行者致敬。

西安,常安。

殷满仓,高级记者,作家,电台总编辑,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广播剧最佳编剧,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传媒学院、南京传媒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