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焕军
每隔一日,楼下会出现两支队伍。一队出现在上午,一队出现在中午。两支队伍都排在我住的楼下。楼西头一支,楼后中间小广场一支。
上午的队伍,大致出现在九点左右。队伍排在距离小区大门不远的分岔口。那里有个明显的标志,有一块大石头矗立在那儿,是一块景观石。平时,不论给谁说在大石头那儿,都能听明白是啥地方。一早,先是一个、两个、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人排着。不知不觉中,队伍扩大了,越排越长。队伍缓慢移动,大家彼此间保持着一定距离。认识的,点个头、或相视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是在领前一天登记的蔬菜的队伍。小区物业把能提供的蔬菜发在业主群,供大家登记。蔬菜装在一个大塑料袋子里,品种大致有个八九样,每一次会有变化,但调整的幅度不大。一户一份,大伙儿按份儿领取。
中午的那支队伍要热闹一些。说热闹,并不是说大家嘻嘻哈哈、有说有笑的打闹,而是指人多,排队的时间长。三十多号楼的小区,住了小一万人。人多时,一眼望不到头,曲里拐弯地绕着小区楼房转圈。有时,总感觉队伍长得没有尽头,可以排到晚上十点多,有时还要晚一点。说到热闹,还有维护秩序的志愿者手里的小喇叭,喇叭里不断地提醒人们把手机里的一码通打开,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距离。这是做核酸的队伍。
两支队互不交叉,却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为了生计。排队领取蔬菜是为了生活,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排队做核酸也是为了生活,是防疫所必需的。两者都是因为新冠闹的。两者都不可或缺。吃是为了个体很好地活着,核酸检测是为了大家更好地活着。一个是个体的事情,一个是群体的事情。每隔两天,我也会出现在两支队伍里。下楼,透透气,顺便把垃圾扔了,也捎带着活动活动身体。持续一周了,每日的生活如此重复着,不觉得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在去年这个时间略后一点,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特殊时间,就得过不一样的生活。
排队的时候,多少听到过一些议论。归纳起来分为三种,一种是理解的。认为生活和防疫两个都重要,但要懂得孰重孰轻。个体生活,在非常时期,出现点不方便、质量有所降低、要求不能满足是难免的,不能把正常时期的生活与疫情期间相提并论,战胜病毒是大局。相对应的,在紧急时期,组织工作中出现点失误、差错,甚至不如意的地方也是正常的。况且,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判断,乃至解决的方式方法会有区别。没有人想把事情做糟糕的。第二种是积极配合的。听招呼,响应,支持,配合。最后一种是吹毛求疵的。以自己的观点和视角看待问题,任何一点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东西,都会以偏概全,不是冷嘲热讽,就是牢骚满腹,没完没了的抱怨。第一种,是理智的人;第二种,是热情的人;第三种,是消极的人。我是哪一种人呢?
今早,开车去上班,被院子保安拦了下来。死活不能出去,如何解释都不行。回到家中,坐在桌前发愣。我在想,我是该理解他们呢,还是该生他们气呢。想来想去,我想通了,我是该感谢他们的。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为了大家的好,社会的好,有多少人在没日没夜地值守,有多少人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日子,有多少孩子在盼着爸爸妈妈能早日回到身边团聚。与他们相比,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起码一家人还在
一起。我们既然不能一
起负重前行,那么,理解就变得如此的重要:保持静默,给予配合,这才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和无言的声援。想到此,我忽然觉得,我的眼界狭隘了。我眼里看到的实际上是一支队伍,是一支为自己生命负责的群体,而另一个被我忽略的群体是守护在抗疫前线的队伍,正是由于有他们的坚守,才使得社会能够在艰难的时刻得以运转。这是一支与爱同行有温度的队伍。
“请21号楼的住户下楼做核酸。”楼下传来小喇叭的声音。这是志愿者通知的声音,嗓音有点沙哑。
等待做核酸的队伍较以往短了不少,人们的脚步也因此轻快了许多。遇到了老杨,他拿着个小喇叭在维持秩序。我说,这把年龄也来做志愿者呀。老杨说,闲着也是闲着,帮年轻人做点事,他们辛苦。老杨周边有两个年轻人,乐呵呵地冲我点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人显得忒精神。
回到家,媳妇说,“组织得越来越好啦,有序,人性,只是辛苦了他们。”我点点头。心里说,越来越好是肯定的,关键是要看我们在灾难中能悟出点什么,学习到些什么。灾难不可怕,只是这罪不能白受了。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