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网络中国节·清明 >

又是清明 | 寻找火镰碥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黄志顺 时间:2022-04-01

文/黄志顺


《瑞金》樊道成先生写生作品

  
整理书柜,发现了放失手的《红军长征路写生选集》画册。这是画家樊道成先生十多年前送给我的。睹物思人,耳边好像又响起了先生带着河南口音的安康话,鼻腔、胸腔共鸣的发音,温和而宽厚。翻开画册,里面还夹着一张“火镰碥”的写生作品照片。
  樊道成1937年出生于河南沁阳,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60年代初期,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在中国画革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引起中国画坛广泛关注。刚刚毕业的樊道成深受影响,沿着长安画派的艺术道路,志愿来到秦巴山区扎根,并在安康工作达数十年之久。
  1999年,我在安康读师范,此时已经从西安美术学院退休的樊道成先生被学校聘为我们的中国画老师。第一次跟先生近距离接触,是他带我们七八个同学到川陕交界的紫阳县高桥、毛坝、麻柳三个镇写生。我们这一群粗心的大孩子,缺笔少纸是常有的事。先生应该是有经验了,笔帘里卷得满满当当,抽出一支獾毫毛笔就送给了我。他还带了大量的温州皮宣,每天给大家发几张做写生用。对于我们这些初学国画的弟子们,他从来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过,只是耐心示范,温和地指出构图、用笔、用墨的不足。
  写生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开始临摹先生的作品。隔三差五到他家里去取一些画作或图片,临摹完又送去请先生评点,然后再取回新的范本。
  有一次,先生拿给我一张五英寸的写生作品照片,说:“这是紫阳的‘火镰碥’,你了解一下路线怎么走,我还想再去画一次。”先生知道我是紫阳人,大概是相信我能找到这个地方的。
  图片上,两排木房子呈月牙形依山而建,右侧有一行题记,只看得清“火镰碥”三个字。从地貌上来看,有点像80年代前的洞河镇。我向老洞河人打听,他们说,这里不叫“火镰碥”,叫“三台子”,老集镇在火石岩水电站蓄水后,就已经淹没在水下了。
  后来,我从乡镇调到县电视台任记者,跑遍了紫阳各个镇村,每遇到相似地形,总要向当地人打听:知道火镰碥吗?都说不晓得。
  托县民政局的朋友帮我找了一本80年代出版的《紫阳县地名志》。这是一本详细的志书,比如我的老家何家堡村“曾家湾”“潘家湾”“三个包”这些逐渐被淡忘的老地名,都一一在列。志书里也有“堰碥”“林家碥”,甚至还有“火石碥”,单单没有“火镰碥”。
  2010年7月,我在安康参加毕业十年同学聚会期间,专程去拜访了樊先生。先生当时已经74岁了,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先生说,这些年,他偶尔出去写生采风,大部分时间还是一边整理旧画稿,一边进行山水画创作。我很遗憾地对先生说:“非常抱歉,我还是没有找到火镰碥这个地方。”先生笑着说:“等你找到了,我再去看一看。”
  谈话间,先生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红军长征路写生选集》画册送给我。自1978年至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樊道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数十次深入红军长征走过的江西、四川、陕西等地,创作出长征路写生作品400多幅,在全国和省级以上报刊已发表90余幅,其中1993年创作的革命历史画《英雄千垂》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画册一页一页展开,既有遵义会议旧址、泸定桥、宝塔山,也有红军在陕南地区活动的重要历史遗址,每幅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先生以现实主义笔墨和薄如蝉翼的宣纸抵御岁月风化,真实记录了革命历史遗迹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风貌,深情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伟大的革命精神。
  2012年腊月初六,是进入“四九”的第一天。电线被北风刮得呜呜地叫了一夜,天刚亮就开始下起小雪,远处的山头一顶一顶地戴上了白帽子。这天早上,师范同学聊天群里非常热闹,教育行业工作的同学已经进入寒假模式,大家在热烈地讨论着寒假旅行和置办年货的话题。这时,群里发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樊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热闹的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市区的同学很快就赶到了殡仪馆。
  雪如花落,哀乐低回。先生的弟子们纷纷从市外、省外赶来吊唁。透过冰棺,看到先生双眉微蹙,仿佛正在构思一幅山水长卷。遗憾的是,在这幅画卷里,永远没有火镰碥的场景了。
  先生安葬在安康城南,枕巴山而面秦岭,汉江沿着山脚蜿蜒而来。这里没有中原大地的一马平川,却有先生最熟悉的场景,峰峦沟壑、村舍农田都曾成百上千次地出现在他的墨彩之下。如今,先生将他的精神和肉体都献给了这里,幻化成山间河谷游动的云气,滋养山川草木。
  极目河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那个叫火镰碥的小村庄依然如鲠在喉。
  写到这里,寻找火镰碥的故事该带着遗憾完结了。我把文章发给安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樊光矢先生,请他校正。他是樊先生的儿子,也是我当年的班主任兼美术专业课老师。樊光矢先生将校正稿发给我,并特意传了70多幅樊老先生生前画作的电子版。其中一张,正是画册里夹的那张火镰碥的写生作品照片,不过这是高清的。放大照片,有一行清晰的题记:“火镰碥 道成写於宁陕縣”。
  我在紫阳苦苦寻找的火镰碥,原来在百里之外的宁陕!再次回想起20年前和樊老先生的对话,可能是他的口误,可能是我听错了。没有释然,仍觉遗憾。
  火镰碥,我要去一次!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