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花非遗传承人孙莹:一丝一线绕出“中式浪漫”

发布时间:   作者:刘青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孙莹为记者展示非遗缠花技艺    杨萍 摄

孙莹为记者展示非遗缠花技艺    刘青/摄

 

“这些用丝线缠出的花朵简直太美了,太逼真了!我们国家的妇女能不能也来跟你学?”2023年10月23日,当贝宁驻华大使夫人西蒙·阿多韦兰德夫人在“驻华大使夫人西安行”活动中第一次见到缠花这种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制品时,便被其栩栩如生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所折服,而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便出自陕西缠花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孙莹之手。

作为一位70后,孙莹告诉记者,自己接触缠花是因为家族传承,从太奶奶传到自己这一辈已经四代了。在记忆中,儿时经常看奶奶和母亲做缠花,奶奶也教过一些制作技巧,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善于手工制作的孙莹便也逐渐爱上了缠花。从早期的做着玩,到2022年正式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她便将缠花视为终身事业,不断学习和创新,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指尖上绽放的“花朵”。

随处可见的一根铜丝、一根蚕丝线、一片纸板,孙莹便能够让花朵定格最美瞬间,永不凋谢。她告诉记者,制作缠花所需原材料比较常见,基础工艺并不复杂,入门也比较容易,但要做出精致的好的作品并不容易,静心、细心、耐心、精心是制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这对女性制作者来说会得心应手一些,“但现在也有不少男性做得相当好。”每次制作时,孙莹首先需要构思作品的大致框架和结构,接下来要绘制雏形,之后对每个部分要进行打板和裁剪,随后将一根蚕丝线一分为二进行劈丝处理,接下来就是缠线绕线,还有配饰的制作,最后才是组装和定型,并且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不断调整,以期达到完美状态。“缠花的每一步都很关键,想出精品,所有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孙莹说,缠花是一门“入门容易精进难”的民间艺术,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技巧运用,并且还很考验制作者的审美水平。

缠花是多种艺术的结晶,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既具有工笔画的精细逼真,还用到与景泰蓝工艺相似的铜丝勾绘形态,应用刺绣的用线技巧,使得每件作品都具备雕塑的立体生动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均可用缠花制作。

孙莹制作缠花的灵感源泉,主要源自于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细心观察和揣摩。譬如花朵的创意就取材自最为常见的各种花朵,牡丹花、桂花、菊花、山茶花等。成品多以胸针、耳饰、发簪等配饰为主,并且极其注重细节之美。“叶片、花瓣的弧度很重要,不能是直绷着的一个平面,否则会显得死板。”叶片所用的丝线,都是顶级桑蚕丝线,为了呈现出渐变色泽的效果,有时甚至需要专门订购纯手工染制蚕丝线。她认为,一朵精致的缠花是会给女性增加魅力的,也希望每位女同胞都能修身养性,不断锤炼,从内而外地散发自信的美丽。

此外,孙莹还根据近几年爆火的文化现象和热门IP制作出一系列面向不同受众的作品。比如近年来汉服文化的走红,缠花作为发饰和配饰也得到不少汉服爱好者的追捧,孙莹就做出一系列缠花发簪、手持、配饰等,备受欢迎。还有风靡全球的游戏《原神》在青少年中爆火,一位大学生委托孙莹根据照片制作了一套缠花的原神饰品,引发同学们无数好评与喜爱。

缠花不仅在国内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喜爱,甚至在国外也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孙莹记得她曾为国内的朋友制作了两三套一大一小组合而成的桂花套装胸针,结果朋友带去日本后被好友们一抢而空,最后都没有成套的保留下来。“当时朋友给我的反馈令人特别惊喜,日本人对缠花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越国人,可能也因为当时是10月份,正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桂花胸针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许。朋友也告诉我日本的一些民俗文化,比如中国人喜欢双数,有好事成双之意,日本人则喜欢单数,像三或者五。”这件事也让孙莹意识到,通过缠花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文化其实“除了输出,还可以输入”。

走上非遗保护与传承这条路,道阻且艰。孙莹直言,要是没有家人在背后全力支持,自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是他鼓励我去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族的衣钵,他不仅在家庭中分担得更多一些,而且有时还会帮助我规划事业。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儿子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个东西做下去。虽然他现在还在上学,缠花也做得一般般,但这份事业一定在他未来人生的规划之中。”

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不仅仅要融入现代生活,还要让它走向社会,产生效益。到目前为止,已有两三位学生跟随孙莹学习并制作缠花。随着不断接到新的订单,孙莹的缠花事业也渐渐有了起色,她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这门手艺要靠不断的创作实践来提高技艺,但也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水平能力分步骤分阶段交给他们去完成,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时间花心思去设计更多的精品,去做文创。“未来如果能组建自己的团队,我也会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我来设计款式,带领他们去制作。”孙莹坚信,只有这样做,缠花事业的未来才可以良性循环,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关于这些年做过缠花作品的数量,据孙莹回忆,少说也有好几千了,而且近两年,因为各种活动和订单比较多,自己一年365天几乎300天睡眠时间只有不到5小时。多年的打拼让她眼睛开始慢慢老花,“照这个进度,我还能做多少年?我的作品是有限的,我希望今后做的每一件都是精品。因为奶奶当年几乎没有什么缠花作品传世,我必须给我的后代留下一些传世作品。未来如能遇到合适的团队一起来做这件事,我希望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创品牌,并且将缠花事业做大做强,将这门技艺和其背后的文化深度挖掘,并推向海外,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之美。”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编辑:煜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