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乡愁记忆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渭南宣传

传统民居是活着的历史书,无声记载着千百年的文化密码。在渭南合阳,关中厦房以“坐落有秩、两檐流水、影壁脊兽”的模样,把农耕文明的智慧与美学,藏进一砖一瓦里。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45_841.png

合阳县域藏着不少古村落,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3个,这些古村落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鲜明的地域风貌。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50_584.png

灵泉古村建筑

筑城为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灵泉村、南长益村和东宫城村,都保留着完好的古城墙遗迹。东宫城村现存近2700米老城墙及南北两座老城门,灵泉村则拥有南门和西门。此外,城关街道孟家庄村、和家庄镇五丰社区等众多村庄也都有自己的城墙遗存,良石城村更是因“筑石为城”而得名。

四合成院。行走在这里的古村落,深宅、窄院、封闭的关中四合院是主调。房屋建制多为门房、厦房、上房,多为明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辅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灵泉村现存9座完整院落,门房与上房采用双坡屋顶,厢房则为单坡,紧凑布局体现了黄土高原对空间的珍视。电影《白鹿原》的主要场景,就取自合阳的民居古村落。

文脉相承。古村之美,不仅在建筑,更在绵延的文化血脉。东雷上锣鼓敲得震天响,坡南“血故事”演得惊心动魄,行家庄村“跳戏”跳得有板有眼,南社秋千恰似彩虹荡九天……这些非遗在村里传了千年,成了村民的骄傲,也成了乡愁所在。古村落的古风古韵,构筑起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52_830.png

古村古院的文化印记,在合阳传统民居中刻绘得尤为鲜明。以四合院为核心的建筑形制,既暗合“天圆地方”的秩序哲思,又承载着家族礼序、地域风土等独特密码,成为鲜活立体的文化载体。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55_166.png

合阳“四水归堂”四合院

家族礼序的承载。典型的“四水归堂”四合院,以正房为核心构建起长幼秩序。三间正房,遵循着“一明两暗”规制,居中堂屋供奉祖先,两侧暖阁为祖父母居所。这既符合《礼记》里“居处不庄,非孝也”的古礼,又保障了老人居住的舒适。东西厦房呈45度角斜向围合,形成“触手可及”的距离。晚辈晨昏定省的步履,在经年的石板路上磨出温润的凹陷。孝亲文化,就融在这可触摸的建筑温度与可感知的生活细节里。

三雕艺术的绽放。合阳民居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木雕、砖雕、石雕遍布建筑各处。青石门墩雕“麒麟送子”,祈愿人丁兴旺。墀头砖刻“渔樵耕读”,象征耕读传家。门楣匾额书“履中蹈和”,彰显中庸之道。南长益村一宅院照壁上的“五福捧寿”砖雕更为绝妙,五只蝙蝠绕着寿桃,翅膀上的鳞片用阴刻线细细雕出,阳光下光影流动,堪称静态艺术中的动态美学。三雕辉映,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57_361.png

合阳民居砖雕

地域风土的融合。合阳民居将关中传统与黄河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风貌。“就地取材”的智慧升华为独特的美学,青砖灰瓦是关中的底色,坚固又保暖,下雨时灰瓦排水顺顺当当,原木梁柱撑得稳稳的,颜色素净却耐看。可细看又有黄河的影子,院子里的井、排水道,均藏着对水的珍视,砖雕里的鱼和龙,都是黄河边长大的人最熟悉的念想。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759_608.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传统民居承载历史记忆,维系家族根系,寄托游子乡愁。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真正留住乡愁?

微信图片_2025-08-14_101802_672.jpg

合阳县黑池镇峪渠村,游客正在参观古建民居

留住老手艺。民居建造涉及木工、泥瓦、砖雕、木雕、石雕等众多传统技艺,这些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这些技艺面临失传风险,需着力保护传承,通过开展技艺培训、举办展览、建立传承基地等,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火种”。

护住老样子。传统民居是乡村文化的宝贵遗产,需结合现代技术“修旧如旧”,提升其文化价值。比如灵泉村成立专班,制定农房风貌整治方案,坚持“前后齐、上下高,不盖平顶、不用红瓦,错落有致、青砖蓝瓦,两檐流水、影壁脊兽”的关中风格。修葺时,用龙头、屋脊、影壁等这些老元素,不但保住了古村的魂,还依托洽川、福山景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实现了古村的美丽蝶变。

牵住乡愁的线。那些覆着灰瓦的四合院、斜斜的厦房与雕花的门楼,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乡愁的精神符号。青灰色的瓦檐在天际线起伏,牵引着游子的目光投向院落中央——那里曾有祖母晒柿饼的竹匾,祖父编竹器的藤椅,童年追逐蜻蜓的方寸天地。院中的老槐树,檐下的燕子窝,灶台上的烟火气,都化作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是永远的精神原乡。

青砖灰瓦,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容器,是黄河文化的活态档案。守护它们,不仅是为历史存档,更是予漂泊心灵以归途。让古村古院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使传统智慧照亮前行之路,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与期盼。(合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