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发布时间:   作者:王晶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王晶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所写的哲思抒情散文,主要记述了囚禁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目光和思绪飘向自由的一件件往事,这些回忆关于母亲、地坛、童年、那个年代和梦想等;记述了他从写作、亲情、友情、爱情、自身生命内部获得的救赎;记述了他沉重而又轻盈的生命。西川曾言:“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了。”打开《我与地坛》,触摸到的正是史铁生的灵魂,一个游走在死亡边境的灵魂,却给予了无数人—生的希望。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其实已经不再是某个具体的物境了,而是物我两忘的一处心灵的庇护所。颓废荒芜了五百年的故园,灾难忽降人生困顿的无望以及立于苍茫之中世人皆有的“前不见故人,后不见来者”的怅然,都交集于此地。二十多岁的史铁生在地坛公园度过了最落寞、却又无比平静的岁月。我以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它或具象、或模糊,但都能让我们收获心灵上的平和,让灵魂获得了片刻的休憩。他于此处,与孤独的自己对话,探讨是骄傲的死去,还是卑微地活着,也在这份孤独之中收获到重生的力量。人生那么长,史铁生前半生用双脚走的,他到了延安插队,然后又回到了北京;后半生他是用心走的,走过一段心路,凭借孤独收获内心的力量,用以抵御人世间的芜杂与纷扰,这其间促成变化的,我感受到是人的历练与成长。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人生中拥有苦难不足为奇,因是“万物皆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苦难造就成“光进来的地方”。换一个视角来看,假如史铁生能够走路,也许他不会有现如今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失去了品尝人生苦涩的机会,也就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灵魂上的拷问与折磨,他至多只是万千知青大军中的一员,然后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淹没。身体的残疾是他的苦难,而这也是成就他文学之路的希望之光。

在我看来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拥有辩证思考或者说正向思考的能力。正向思考的人会从积极面去看,认为困难是人生历练的一部分,而眼下所经历的这一切只不过让人生更完整而需必经的过程。即便是站在死亡这个终极问题上,也有如史铁生一样的乐观认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不曾到来之前,诚恳地过好每一天,在这个节日降临之际,不再贪恋而是满怀欣喜地去迎接它的成全。人生的幸福感,是历遍苦难酿成的蜜。没有苦难,幸福的获得感也许并不会那么强烈。“生的努力”成就了他超越寻常人的幸福感,而“死的节日”结束他这一生的苦难。

那个时代,人要写点东西,通常字是字,事是事,会在反复推敲之后,慎重地印成白纸黑字。史铁生的笔触是细腻的,尤其在描摹情境上,读起来总有一种电影慢镜头切分感。我想这或许与他的行动状态相关,健全人走路是快的,眼光所及的地方还不及细看,映入眼帘的已经是另一幅新景象了,而他手摇残疾车却是慢的,观察的时间轴被无形地拉长了,久而久之便落实在文字表述上。他的段落很长,有时候整整一页还读不到头,细密的表述之中是他将自己放低了之后的体察,这一处的“柔软”未必人人得见。

这份“柔软”是一种生命力,在人生的艰难之处展现出来旺盛的向上力量,是一种特别的韧性,如草木虽在四季轮回中有自己的宿命,然而在短暂的天光之中尽可能释放生命光彩,年复一年便积累了撼动山石的力量。借用史铁生的祝福该祝你什么呢?想祝你平顺,可漫漫长路并非皆是坦途,崎岖险峰不在少数;想祝你快乐,但未来之行并非都是欢欣,失意低谷在所难免;那就祝你勇敢且坚强,乐观并豁达,能经住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碰碰,也能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曲曲折折。


编辑:一单           责编:高思佳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