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入蜀琴鹤随

发布时间:   作者:李青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李青石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号“清谳”,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北宋名臣,著名诗人。赵抃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授武安军节度推官。曾任殿中侍御史,不避权势敢于弹劾权贵、皇亲,在京师被称为“铁面御史”。赵抃一生四度入蜀,五任蜀职。景祐年间入蜀任江原县(在今四川崇州境内)知县。嘉佑年间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路转运使、后又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路转运使。宋英宗治平、宋神宗熙宁年间两任成都知府。

熙宁五年(1072)闰十月,赵抃以大学士衔再知任成都知府时,朝廷主要是让他解决蜀中戍卒闹事、军心不稳的问题。他解决问题政策温和,宽严有度,并注重人文关怀,重在推心置腹,关怀戍卒的疾苦。他对一位戍卒的首领说:你我年纪相仿,我单身一人入蜀为天子镇守一方。你也应该清正谨慎、敬畏法度,等你告老还家之时,积攒些余财养家糊口。在赵抃的开导下,戍卒们平息了怒气,再不与朝廷为敌。赵抃在成都任上,辖境内茂州有少数民族聚众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请求投降,并绑了一名奴隶准备杀了这个奴隶歃血为盟以示永不叛乱。赵抃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仪式上改用牲畜血歃血为盟,民众们皆大欢喜。

赵忭长期在蜀中做官多年,影响颇大,深得蜀人之爱。清人窦启瑛将赵抃与西汉景帝时期的文翁、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宋初的张咏并称为四大治蜀名臣。文同在《拈古颂序》中评价赵抃说:“资政殿大学士以台鼎之重再尹于蜀,蜀之人三十年中凡五见公矣。”文同在《寄成都赵资政》诗中这样赞颂赵抃:“万口一词歌盛德,四年三度福遐藩。”《宋史·赵抃》评价说:“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犹古遗爱。”他为人朴实、宽厚,和蔼、谦逊,体察民情,关心民瘼,出门轻车简从。沈括《梦溪笔谈》记叙了他的一件轶事:他担任成都转运使时,一次过青城山,遇到雨雪天,只好找一家小旅馆歇息。旅馆主人并没有从衣着穿戴上看出这位客官是地位显赫的运转使大人,语言轻慢、态度恶劣。赵抃丝毫不在意,怡然自得地弹琴自娱。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二》记载:“清白江,新繁治北一十里。宋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显示他清白做人、清白为官的品行。故后世将成都旁的这段江水命名为清白江,今成都市有青白江区。赵抃生前有个嗜好,善操琴,喜养鹤与龟。据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卷上记载:“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纪其实也。”据《宋史·赵抃传》记载,宋神宗曾问赵抃:“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宋史》将赵抃与包拯列在同一传记中,可见其在后世史学家心目中的地位。苏轼在《赵清献公像赞》称赞他说:“若清献公,实嗣其正。处乎乡闾,力学笃行。立乎朝端,面折廷诤。玉比其洁,冰拟其莹。”他是古代清官廉吏的典范,是当今干部们应当学习的楷模。为纪念为政清廉的赵抃,四川省在他曾任职的崇州市修建一座琴鹤广场。

赵抃不仅是一位襟怀坦荡、刚直不阿、公正廉明、正气凛然、关心民瘼的能臣廉吏,也是一位襟韵高洁、诗书满腹、趣味典雅、才情卓越、文笔老到的诗人,著有《赵清献公集》。

赵抃四次入蜀为官,除第一次从川江水道进川,其他均由秦蜀古道陆路出入蜀地,他在《过青泥岭》诗中感慨道:“二十年来七往还。”诗人曾创作了多首有关蜀道诗歌。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赵抃离开蜀地过剑门关时作《乙巳岁渡关》诗,描写了蜀道行程之艰难,“谁云蜀道上天难,险栈排云彻万山”。我们从赵抃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出入四川的路径是由陈仓故道转嘉陵道过凤州,翻越青泥岭进入兴州,过三泉县蜀口经利州过剑门入蜀。这条道路是宋初人们常走之路。如宋初王全斌攻蜀及后世如张方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出入蜀地等多次由此路而行。诗人从长安到成都行走的秦蜀古道必经的著名大山有秦岭、巴山、岷山,沿途山险水恶、道路蜿蜒崎岖。自古都将蜀道视为畏途。不仅大诗人李白有《蜀道难》,《乐府诗集》中有多首《蜀道难》。李白之前的诗人张文琮也曾感慨蜀道“深谷下寥廓,层峦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险恶。但是蜀道虽然险恶,但也山峦雄奇巍峨,水流跌宕奔腾,林木葱茏茂郁,花草绮丽芬芳。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三泉县是必经之地,诗人过三泉县时曾游览龙门洞并作《龙门洞》一诗描写三泉县及龙门洞风光,全诗如下:

蜀道群山尽可名,更逢佳处愈神清。

初疑谷口连云掩,入见天心满洞明。

怪石嶙嶙峥虎豹,飞泉落落碎瑶琼。

巍峨别有神仙路,又得攀跻向上行。

多次行走在这条古道上,诗人对路上的山山水水及风景十分熟悉,所以他说“蜀道群山尽可名”,而龙门洞又是诗人感觉能令自己神清气爽的佳处。

清顺治年间汉中知府冯达道主修的《汉中府志》说:“龙洞,西北百里(意谓距州城百里)。有洞自高而下,丈许。洞门三十重,每门有二石柱,为之障限。内有石床,人曰‘龙床’,下有水不竭。凡遇旱,进洞取水,水至境内即大雨。”清道光年间《续修宁羌州志》记载:“龙门洞,州西北百里许,洞中有草紫叶,细花,茎如铁绵,隆冬不枯。洞口有二碑,书‘龙门’二大字,宋景文、韩魏公、文潞公俱有题咏,今剥落。”(这里所说的宋景文是指宋代词人宋祁,文潞公是宋代文彦博,韩魏公是指宋仁宗朝宰相韩绛。他们都到过龙门洞并留下过墨迹,但清道光年间已剥落。)这两部地方史志记载的都是今宁强阳平关镇境内的龙门洞。我年轻时曾游览过宁强龙门洞。当地人有龙门三洞之说,第一洞就在古道旁,今天的青阳公路下面,距嘉陵江一二百米。第一洞宽阔高大,有近十米高,宽约七八米,深十余米。洞内布满石笋、石钟乳、石柱,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太古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窟。从第一洞沿溪流上行,两岸壁若刀削无处攀援。第二洞在溪流的一处高约三米多的瀑布之上,瀑布下是一碧绿的深潭。我曾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攀上第二洞,洞中怪石嶙峋、流水淙淙。虽是盛夏,进洞之后依然感到凉气森森。赵抃诗句“怪石嶙嶙峥虎豹,飞泉落落碎瑶琼”真实地写出了龙门洞内奇异的风光,可见赵抃也曾到过龙门第二洞。从第二洞穿出之后,别是一番洞天,山溪两岸略加开阔。我们又向上走了很远没能到第三洞,只好悻悻而返。龙门二洞上面的风光更加壮美,山势高峻,峰峦嵯峨,溪流宛转,奔流跌宕。正是赵抃所看到的“巍峨别有神仙路”,但是继续若想看到更美的景色,须“又得攀跻向上行”。不知赵抃先生是否到达龙门第三洞?

当年我游龙门洞时还是十年浩劫时期,我自己也是一少不经事的懵懂少年,不知曾有如赵抃这样的先贤在此留下如此美妙的诗篇,今天再读这首《龙门洞》,感触更深。

赵抃处理了成都戍卒之乱后向朝廷请求回故乡任职,后宋神宗任命他为越州知州。他此次离开蜀地回京师汴梁过青泥岭时,曾作《过青泥岭》诗回顾自己二十多年蜀道中的艰难旅程。

青泥岭位于今陕西略阳县与甘肃徽县交界处。清雍正年间重修《略阳县志》说:“青泥岭,北一百五十里,古栈道也。悬崖绝壁,行人所难,后改道于白水江。”唐代与宋初有古栈道过青泥岭,《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碑记载: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因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后朝廷接受了李虞卿的建议,另开辟白水路。但赵抃过青泥岭时白水路还没修好,诗人只能走泥泞、艰险的青泥岭旧路。最后一次过青泥岭时,诗人作了《青泥岭》一诗。康熙年间《汉南郡志》、清雍正年间《陕西通志》、清道光年间《重修略阳县志》均将这首诗误录为宋代余靖作。据考证余靖一生从未到过汉中,更不可能在蜀道上“二十年来七往还”,这首诗版权应属于是赵抃。全诗如下:

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

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

诗中说到诗圣杜甫曾夸张蜀道难。是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逃难离开关中翻越秦岭走上蜀道,翻越泥功山时的情形。杜甫诗中是这样描写翻越泥功山的狼狈相的:“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白马为铁骊,小而成老翁。”后有人以为泥功山就是青泥岭,而诗人以为自己所走的青泥岭不是杜甫所说的泥功山。青泥岭山势高耸,常年云雾缭绕,泥土青黎色,经常陡然变天,大雨滂沱,山路泥泞湿滑。所以诗人形容“青泥岭上青云路”。而这条道上,诗人二十多年中七次往返,这也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喟叹。

赵抃还写过两首关于汉中廉泉的七言绝句。廉泉的典故出自《南史·胡谐之传》,讲的是范柏年的故事。范柏年,祖籍四川梓潼人,后迁徙至梁州华阳郡(今汉中市勉县)境内。范柏年任梁州州将时曾受梁州刺史刘亮派遣到建康向宋明帝刘彧汇报和请示。刘彧召见范柏年谈话时说到到广州贪泉,于是就有了关于文川、武乡、廉泉、让水的美谈。《南史·胡谐之传》记载:“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臣所居廉让之间。’帝嗟其善答,因见知。”范柏年所说的廉泉,就是今天所说的汉中南郑区濂水河。濂水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汉中南郑区红庙镇喜神坝南部的石人山下,古称廉水,也称廉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廉水有较详细的记载,说:“廉水,在府城西南四里。《梁州记》:‘水出大巴山北密谷中,流经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西龙岗山下,又北至褒城县境入于汉。’”清顺治年间汉中知府冯达道主修的《汉中府志·舆地志》记载:“廉泉,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指褒城县西南),源发巴州大巴山密谷,环廉水县东北,至中梁山南流,与汉水合。”今南郑区有濂水镇。

赵抃的两首《廉泉》绝句如下:

其一

岁旱江潢万井污,此泉深净肯清渝。

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贪人一饮无。

 其二

庾岭中分泉两派,美名人爱恶声嫌。

谁云酌后能移性,南有贪兮北有廉。

这两首诗内容直白、境界单纯、语言平实、用典通俗、直抒胸臆,浅显易懂。前一首诗赞美即使在“江潢万井污”的情形下,廉泉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深净、清渝。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廉泉比喻作品格高洁、节操纯贞、卓然独立的君子形象。诗中所用伯夷的典故也是人们熟知的。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是后世所称赞之有气节之人,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也。”后一首诗将大庾岭之南的广州贪泉和梁州的廉泉作了对比,人们都喜爱廉泉的美名,嫌憎恶贪泉的恶名。诗人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南有贪兮北有廉”,但只要你保持本性、坚守节操,不论你在哪里,饮了哪个泉的水都不会改变你的本质。

赵抃虽不以诗歌名世,但由于其崇高的声誉,他的诗在士林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他在蜀中任职时曾提携苏洵、苏轼父子。他与同时代的许多文学大家都有诗词唱和和文墨交流。文同在《南阳集跋》中评价赵抃的文章:“温厚有法。”苏辙《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赵抃)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晚年的赵抃好为山水游,致仕回乡后遍游衢州山水。《宋史·赵抃传》说:“屼奉抃遍游诸名山,吴人以为荣。”其子赵屼之孝可见一斑。苏轼也在《赵清献公神道碑》中写了赵抃退休后的生活:“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这也足显示到赵抃的人格魅力,即使退隐之后,依然有许多高士追随着他。

辛丑春,再游宁强龙门洞,温习赵抃及其他先贤龙门洞诗作,感慨良多,作本文以纪。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