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现状发展”主题论坛会议线上举行

发布时间:   作者:刘青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1.png


文化与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为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年电影人在后疫情时代大背景下对电影产业的认识与思考,12月3日,由西安财经大学主办,陕西电影产业数据统计与应用研究基地、万夫观影、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承办,西安影视数据评估中心协办的“2022年‘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主题高端论坛会议”成功举办。

会议采用“直播会议+云端课堂”创新形式,邀请了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资深人士、教育行业从业者,结合后疫情电影产业大背景,从现状、发展、前路、去向等全方面、多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结论。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行业从业者、传媒学生、青年电影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主题论坛会议聚焦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中,行业专家与研究人员的最新观点与思考,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为青年电影人指明方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帮助青年电影人更好地进行影视创作与学习。


2.jpg


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影产业数据统计与应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旺延,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西安影视数据评估中心董事长王晓磊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进行开幕致辞。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张阿利,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鸿英等专家出席主论坛并做报告,李捷、徐洋洋、陈卓逸、欧阳鸿旭、赵玉宏等青年学者参加分论坛并作了相关主题阐述。

在论坛开幕致辞中,吴旺延教授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面临一定的困局,因此更需要行业内从业人员的集思广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工作摆在尤为重要的突出位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做出专章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他倡议道“要时刻秉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后,王晓磊代表万夫观影向参会领导与嘉宾的出席表示感谢。他提到,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面临很大的变化,截至12月1日,全国影院营业数量为5390家,不足一半,并且接近年末全国累计票房也不足300亿元,为疫情三年来最严峻的一年。中国电影产业目前面临巨大威胁与危机,市场的萎缩让人担忧,这也是本次论坛围绕“后疫情时代电影的生产与消费”“数字人文视野”等话题的原因,希望能通过本次论坛,让各位专家学者带来新的观点与思路,打破电影产业困局。同时,他也强调加强沟通、加强交流以促进西部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希望大家能从本次的论坛中学到新观点,发现新思路,对影视行业充满信心,砥砺前行。

在主论坛上,饶曙光首先围绕《寻找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进行了讲说。饶教授指出,目前中国电影所面临的“至暗时刻”是业内先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我国经济恢复在全世界属于较好水平,大家对电影市场抱有极大信心。但时至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电影产业的“冰期”会淘汰掉一部分投资性的公司与资本,同时也会降低电影产业在市场中的热度,因此只有把“问题说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桎梏,找到电影产业复兴的方法论。因此,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复兴要将作品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好作品才能带来观影人次的提升。在社会效应与票房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地实现电影的社会教育效应与经济效益,以及两者间的平衡与统一,这才是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复兴发展最关键的方法论。

针对西部电影的发展,张阿利做了题为《关于后疫情时代中国西部电影发展思考》的报告。作为在西部地区耕耘已久的专家学者,张教授与诸多活跃在一线的影人对西部电影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包括李睿珺马诗漫在内的一众青年导演都会将“西部”题材作为自己电影的处女作,证明了西部电影在全国青年影人内心中的分量之重。继承西部电影的人文价值传统,用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抚慰现实,温暖人心的创作方法在当下青年导演的作品实践中也已日渐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此外,张教授提出持续挖掘陕西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带动西部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的观点,运用低成本、小制作的模式对抗后疫情时代给电影行业带来的冲击。

在《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联通互动中“守正创新”问题》报告中,程波从戏剧的角度给出了观点。他认为传统戏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地域文化,如《扬名立万》等影片就带着浓重的地域特色。程教授还提到大学教育体制改革,证明了人才培养导向愈加专业化、明细化,业界与学界将因此达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这将会为电影产业注入更多专业性的人才,将教育与产业、实践结合起来,为未来有潜力的项目储备原生力量。程教授同样也提到电影产业必须要与时俱进,将其与新媒介结合,才能掌握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牛鸿英从微观角度,以《超越抵抗:近期国产电影中的青年话语分析》为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路。牛教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群体中已经形成了新的独属于九零后、零零后的“文化元宇宙”。在这个“元宇宙”中,青年群体拥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话语权。《再见吧,少年》《缝纫机乐队》等影片都是区别于二十一世纪之前叙事风格的“新电影”。牛教授指出,当代电影出现了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式耦合。《芳华》中大量出现的利用女性身体表达的叙事构思是市场化方向表达,而冯小刚在这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对阶层化、公众化、社会化的反思,对现实的批判也是一种市场化表达。后者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非常大胆,也反映出中国电影行业对于商业化、市场化的高度弹性。基于这些观点,牛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下电影行业势必发生大的转变,但电影的社会性表达、客观性叙事将依旧成为影视从业者“造梦”的根本能力。超越自我,超越抵抗,超越文化将成为高效率流通下大片生产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在上午的开幕式暨主论坛结束后,李捷,许洋洋、陈芳、欧阳羽虹、赵玉宏、刘田亿、郭鹏飞等青年学者分别在“后疫情时代电影的生产与消费”“数字人文视野下电影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等分论坛上进行了报告和学习。

在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有了新格局、新动向,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论坛活动,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复兴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航向。


编辑:无敌           责编:高思佳           终审:赵梓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