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9月29日,记者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了解到,随着遗址公园标识系统、汉文化学习中心等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作取得新进展。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依托汉阳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年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目前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汉阳陵国家遗址公园经过多年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工作,积累了诸多成果,为遗址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奠定了基础。但是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仅在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厅、南阙门遗址厅内有针对遗址本体有较为详细的阐释解说。
“2015年,《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近年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在根据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有序推进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其中,标识系统建设列入该院‘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据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负责人介绍,2017年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阐释系统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2021年12月,项目正式开工。
据了解,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项目建设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遗址导览解说、服务导览、警示提示、智慧导览。遗址解说导向牌分为一级(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级(帝后陵、东陪葬墓区、北陪葬墓区、南北区外葬坑)、三级(各陪葬墓园)、四级(各外藏坑),以花岗岩为材料,位置于遗址区外围;服务流线导向牌包含游客中心、服务点、卫生间、参观流线、出入口、紧急疏散口及通道等,以耐锈钢板为材料,置于景区参观路线及各路口;警示标牌有遗址安全警示、游人安全警示、文明行为警示等,以耐锈钢板为材料,置于景区参观路线及各遗址区内部;智能引导牌采用“二维码+后台信息管理”,建立手机智慧导览系统。
截至目前,初步完成一级标识5处、精神堡垒2处、二级标识竖石8处、服务流线导向牌33处。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标识展示、汉阳陵道路保护标识展示、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建设、东司马门道保护标识展示、德阳庙遗址标识展示等工程已陆续完成,皇后陵及南北区外藏坑、东西妃子陵遗址标识工程,东区陪葬墓园规划及保护展示工程等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加紧开展,一种新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正在探索进行。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文化学习中心总面积3800平方米,分为室外体验区和四间主题教室。室外体验区可举办蹴鞠、射箭、投壶等汉代体育项目,四间主题教室可分别开展汉文化线上课程、汉代礼仪体验与互动学习、手工制作等教育活动,是博物院为广大青少年和观众多角度学习汉文化,体验汉代体育运动打造的又一主题活动场所。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介绍说:“这是我院开展‘文物惠民和解决民生问题专项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除了标识系统建设,我们还建成了汉文化学习中心,将于今年国庆节期间投入使用。同时,博物院还举办“梵相东成”金铜造像展览,并结合文物保护需要和观众参观需求,做好园区绿化保洁、设施维护,重新调配了地下展馆的灯光,更新了视频解读系统,使参观体验更加舒适直观,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遗址公园的可观赏性,让观众玩得开心、游得安全。”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汉阳陵将通过挖掘博物院文物资源蕴藏的深厚内涵,来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手段,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切实解决博物院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将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为广大观众奉献优质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