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还是要勤快呢,等、靠、要的思维永远不能致富。”凭借农家乐,张小科成了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先富起来的“能人”。农家乐的开办,也让他成了马耳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陕西网讯 “人还是要勤快呢,等、靠、要的思维永远不能致富。”凭借农家乐,张小科成了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先富起来的“能人”。农家乐的开办,也让他成了马耳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马耳山村位于太白县鹦鸽镇,地处山区,因气候凉爽,每到夏日时节,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避暑。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优势”,党支部作出了扶持引导张小科等9户贫困户创办农家乐的决策。
一个党员 一面旗帜
“开办农家乐之前,村里有个红白喜事,一般都是我当大厨,村干部们也就是看上我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技术,所以多次动员我开办农家乐。”谈起办农家乐的原因,张小科这样解释到。
“攻坚路上党支部”网络主题采访(本网记者 严钰哲/摄)
张小科是村里出了名能吃苦的勤快人,以前家中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他外出打工。可自从父母患病后,医疗费成了他家的一大支出,又要照顾父母,孩子也还小,不能外出打工的张小科,家中断了经济来源。2016年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起初我并不是很想办农家乐,没资金,也怕失败,但在村干部的开导下,一方面驻村帮扶单位县教体局安排我们参加培训,请专业人士来村里一对一教学;一方面村党支部为我筹集资金,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慢慢地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转变。我想既然我有手艺,那就试一下吧。”2016年4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小科的农家乐开张了。
开张第一个月,就赚了4000多元,这让张小科尝到了甜头,一盘算,照这样下去,一年能赚四五万元呢。
旺季过后,农家乐迎来了第一个淡季,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入了“冷宫”,客人稀少,这让张小科打起了退堂鼓。
万事开头难,在村干部的多次劝说下,张小科决定硬着头皮继续经营。熬过了淡季,夏天到来,食客渐渐增多,而且很多都是回头客,那些从西安、宝鸡赶来的游客,专门选择他家的农家乐。精湛的烹饪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为他赢得了一批稳定的客源,这让张小科坚定了走这条“致富路”的信念。如今,张小科的农家乐在旺季每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
看着曾经的贫困户张小科通过开办农家乐致富了,很多贫困户也想尝试一下,但他们大多缺乏技术,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小科毫不吝啬,主动向他们传授经验、教授技术。
“现在的马耳山村,农家乐已经开了17家,我自己通过开办农家乐富了起来,但我一个富起来不算富,也要把其他贫困户带着富起来,更何况我现在还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呢!”张小科说。
一个支部 一座堡垒
与张小科的致富路不同,党支部通过了解贫困户张小军的实际情况,帮他选择了养殖产业。
来到张小军家,崭新的房屋,时兴的装修风格,加上简单实用的家具,让人很难把他和“贫困户”联系在一起。由于儿子患病,隔三差五就要去西安检查治疗,女儿也体弱多病,经常住院,父母年事已高,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背负了太多经济压力。2014年,张小军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攻坚路上党支部”网络主题采访(本网记者 白云/摄)
“张小军是个有手艺的“能人”,装修、水电、彩钢,他都会,你看他家这房,多漂亮的,都是他自己设计施工的,就是家里有病人,负担太重,拖垮了这个家庭。”村支书秦巧焕告诉记者。
2016年,32头猪仔成了张小军的“心头肉”,同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也为他争取到了1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
在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得到他脱贫的意志。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到50头猪。张小军表示,通过养猪,家里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儿子住院治疗虽然花费很大,但是有健康扶贫政策,自己也掏不了多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扶持下,现在的生活轨迹已经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一头成年黑猪能卖二千多块钱,如果宰杀卖肉可以多卖六七百块,我养的猪大部分都宰杀卖肉了。”张小军得意地向记者讲述着他的“生意经”。今年,张小军也如愿实现了脱贫目标。
在马耳山村,党建引领强基础,党支部针对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结合他们家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脱贫产业。产业脱贫促增收,通过扶持产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迈过一个又一个障碍,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快了一步。(记者高伟 李惠茹)
编辑:职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