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吴堡水船:吴堡人黄河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布时间:   作者:魏韬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改革开放似春风,三十多年成就数不清,中华腾飞赛蛟龙,喜看吴堡面貌新。前几天有人把我问,水船内容是些甚,大好形势要歌颂,不要笑又怕众人不高兴……”

听完这段2009年元宵节吴堡水船老艄的开场词,让人顿时对吴堡水船这项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心驰神往。耳畔经年累月回响着黄河怒涛的咆哮,眼前见惯了船夫行船的惊心动魄……于是,地处黄河之滨的吴堡人,便以此浓厚的生活渊源,创造出吴堡水船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吴堡水船的得名,确实也恰如其分。吴堡水船只流传于吴堡县境内,是历代吴堡群众春节文艺活动中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使用语言为当地方言。吴堡水船,实际上就是“跑旱船”,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搬水船”。据考证,吴堡水船与绥德、米脂、佳县等县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采用吴堡方言,情节设置贴近生活,戏剧结构符合当地风土习俗,在全县乡村广为流传。

吴堡水船的起源与秧歌的兴起息息相关,吴堡自有了秧歌,也就诞生了水船。明代实行屯军制,在这九边重地之一的榆林,屯军户多是江淮一带人,他们把故乡的民间艺术传至吴堡及佳县、米脂、绥德各县,便形成了淮南花鼓灯的孪生艺术——陕北秧歌。



而吴堡水船有着漫长的演变历程。起先,由于吴堡地处黄河之滨,吴堡群众就设计了一种似小船的工艺品,由专人乘坐汇入大秧歌队伍中。慢慢地,为充实秧歌内容,民间艺人们把水船单独提炼成一个节目,当时这种表演形式很简单,与在黄河实际行船相近。后来,艺人们又给水船增加语言内容,而这些内容多是逗趣或老艄小艄互骂等。直到现在仍有这种习俗的遗痕,凡搬水船骂了人无人嗔怒,反倒认为骂了谁,谁就有好时运。有时被骂者也进入场内回敬几句,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再后来,水船表演过程中又插演一些如“平斤点灯”“大小老婆”“钉缸”等节目来充实内容。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吴堡水船才有了质的飞跃。1942年,鲁艺部分同志来到吴堡,在他们的倡导下,冯维康老先生首次新编了很有艺术价值、内容新颖的吴堡水船——“拥军爱民”,并于1943年春节由砖窑山村的艺人们演出。从此,吴堡水船形成了融戏剧、小品、秧歌、唢呐吹奏、击乐、民俗为一体的独特民间表演艺术。

吴堡水船表演时有单船与双船之分。一个老艄、一个小艄、一个乘船女、一只彩船叫单船;两个老艄、两个小艄、两个乘船女、两只彩船称为双船。单船演员至少三人,双船演员至少六人。水船表演到中场还可另配角色。水船表演到中场时分,便有送饭老婆、张公背张婆等角色粉墨登场,相互取笑逗乐。老艄则用棉花粘成白眉白须,反穿山羊皮袄,弯腰驼背;小艄穿秧歌服,头扎毛巾并戴彩草帽圈;乘船女上穿彩衣,腿被彩船布遮掩,前舱假腿盘膝而坐。彩船装饰别致,形似小船,彩花耀目。行船时,老艄、小艄用桨板左撑右推,乘船女做摆船动作,并喊“噢嗨!


  

启船后,老艄先用抖步或斜身步,而后随着锣鼓节奏扭步前行。乘船女一直用平步,力求彩船平稳,船行中途,有船拐弯的动作,有遇浪的惊心场面,在风平浪静时还可加些唱段。停船时,老艄、小艄高声呐喊“噢—嗨……”做停船动作,乘船女将彩船原地转圈,渐稳后,小艄拴船。吴堡水船使用的乐器有大唢呐两支、大鼓一面、大钗两副、铜锣两面、小钗一副。吴堡水船表演引人入胜,地方风味浓郁。

吴堡水船有着鲜明且极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有固定的表演模式、特定的表演时空,占有独特的艺术空间;剧中人物性格均代表了当地人民群众勤劳淳朴、正直善良、憨厚勇敢等特征,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每一位吴堡人都可成为剧中人的偶像;属于大众艺术,它使用本土方言,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宜,具有大众性特征;有戏剧情节,有唱有说,所以它有戏剧特征以及小品特征。

此外,吴堡水船与时代精神及其价值导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每个水船的主题思想、立意准则都紧扣时代脉搏,诸如破除迷信、禁赌、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植树造林等内容;寓教于乐,有着鼓舞大众、引导大众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导向作用。吴堡水船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编辑:北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