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陕北人精神信仰的独特表征

发布时间:   作者:魏韬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矫健欢乐的舞步,踢踏起黄土地漫天尘土;灵动曼妙的舞姿,跟随韵律流淌而出的,那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与对土地与生活的爱恋——这是生命的舞蹈,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尤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秧歌是一种在广场、场院、街道等场合表演的集体舞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和祭春日、祭秋日时演出。秧歌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是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队形,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队形,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情爱生活的双人舞,有许多较高难度的动作。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经历了宋代中期的孕育期,形成于明代中期的转型期,繁盛于清代中期的成熟期,从清末民初起进入低潮期。1942年,在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陕北秧歌被赋予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秧歌更加受到重视,绥德县收集了大批文字、图片、录像资料,并编撰成书;1984年召开了陕北秧歌讨论会;编撰的《陕北秧歌》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获国家科研一等奖。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追根溯源,陕北秧歌来自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艺人们从当地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性格情感中锤炼而来,是我国汉民族传统舞蹈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它与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山东鼓秧歌并称为中国汉民族四大秧歌体系。绥德是陕北秧歌艺术诞生、繁衍的重要发祥地,是对陕北秧歌保护最完整、风格最纯粹、流传最广泛的地区。
  以前,秧歌主要在春节和庙会祭祀中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登上舞台表演。近年来,秧歌不仅在年节庆典中演出,而且成为群众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绥德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
  绥德县成立了黄土地艺术团、剧团后,传统的野场子秧歌,通过整合搬上了舞台,以舞台呈现和广场表演的双重演出方式存在和流传于陕北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也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及文化交流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秧歌这门舞蹈艺术。
  绥德秧歌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沿门秧歌、转九曲秧歌。沿门秧歌又叫拜年秧歌、排门子秧歌,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表示对主人的祝福。谒庙秧歌又叫拜庙秧歌,由当地庙会会长率领秧歌队沿庙敬神,敬什么神就唱什么歌,借神的力量驱恶逐邪,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彩门秧歌是两村秧歌队互拜互访的一种形式。接待一方的村口搭设彩门三道进行秧歌表演。一道彩门:两队秧歌互相礼见、问候;二道彩门:伞头斗智活动;三道彩门:双方联合表演,也是一种互相献技比艺的形式。九曲秧歌又称转九曲,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进彩门、围灯场、进九曲灯场、九宫城时都要唱秧歌。多在元宵夜观灯时举行,属于一种民间风俗祭祀活动。灯场九曲阵横竖各19行,共361盏五色神灯。
  陕北秧歌的精神与价值,是其由内而生不断自我传承发展的源动力。或者可以说,这一源动力本身就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赓续不辍的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远古时代,绥德秧歌融入宗教祭祀,祈求神灵护佑,希望能免除自然灾害,从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秧歌不再是人们祭拜鬼神的形式,人们将向神灵祈求的心愿转为不畏命运、追求幸福、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古往今来,秧歌都是绥德人内心深处精神信仰的体现,也是绥德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绥德秧歌的内容都很讲究,歌词虽然看似简单直白,但是都蕴含哲理、辨别善恶、弘扬正气、崇尚美好,绥德秧歌的歌词深植于人民的土壤里,将生活中的真、善、美结合起来,讴歌高尚情操、讽刺低俗作风,使观众听后得到启示,从而形成淳厚的民风。作为一种群众自娱性表演的民间艺术,每逢节庆日,绥德区域各村落之间都会举行秧歌活动,增进村际之间的交流。秧歌队员之间通过唱词、舞姿动作等方式表达情感,增加彼此的信任与了解,久而久之,情感便在秧歌的一扭一转一摆中逐渐加深。
  陕北秧歌,是深入到陕北人基因里的精神印记,作为文化共同体凝聚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当秧歌器乐响起的那一刻,陕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印记即刻会被唤起,引起强烈的精神共鸣,以及对这片黄土地无尽的依恋与热情。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编辑:王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