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说“门”——读苗雨《书院门》手记

发布时间:   作者:梁爽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梁爽

对作家而言,不幸之事有二:一是毕其一生都没有写出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另一个是坐拥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就像是给自己早早挖了个坑,以后的写作都不得不努力超越自我,不然就难免掉进“坑”里,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

作家苗雨的《杏子河》一书,以其恢弘大气的叙事风格,史诗般的英雄故事,旖旎绚丽的陕北文化土壤,令人读完后酣畅淋漓、意犹未尽,足以说明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却也养刁了喜爱他读者的胃口和阅读喜好。苗雨老师为人亲善随和,没有所谓作家、学者的架子。我有幸与他为亦师亦友的同事,在一口气读完《杏子河》后,大呼痛快之余,大着胆子对他直言这部书只恨结局仓促、纸短情长、作者偷懒。谁知苗雨老师听后,非但没生气,反倒鼓励我大方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告诉他只要读了《杏子河》,就很难让人不去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而且必须是长篇小说。

今年春节前西安因新冠病毒封控,期间我下沉社区做志愿者,苗老师在家笔耕不辍。解封上班与苗老师见面,我和他讲起当志愿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一番畅聊后苗老师拿出打印好的《书院门》初稿,对我说:“你服务大家很有收获,这个是我居家期间的收获,你慢慢看,顺便帮我检查下错别字。”我如获至宝,不胜欣喜。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小时候家就在文艺路,从小跟着家人去转书院门、碑林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因为带着生活记忆,所以就凭着“书院门”这三个字就让我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再加上对作者才华的欣赏,所以在翻开第一页前,我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期待。

在我的记忆中,书院门是一幅可以徐徐展开的画卷,就像《清明上河图》那样——高大的牌坊,街口一尊石塔,留有历史痕迹的青色石板路。走上街道,里面卖文房四宝的、装裱字画的、篆刻印章的、玉器古玩的、名人字画的、剪纸皮影的,还有宁静典雅的关中书院。街面上的人形形色色,游客也不少,但说来也怪,任何人只要是走进门口那个写着“书院门”三个字的大牌坊,仿佛都会被镀上一层“文化人”的滤镜,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就连坐在街角晒太阳的老者都不可小觑。不错,在我心中,书院门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

苗老师是陕北人,因为家住书院门附近,和这条街巷及“门”里之人有过很多交集,所以对于书院门,他拥有既是地主又是外来客的双重身份。他笔下的主人公画家北马和诗人米龙也是如此,论籍贯他们都是外来客,一个来自咸阳塬上,一个来自黄土高原,但机缘巧合或者说志趣相投,他们汇聚在书院门里,以一种“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骄傲和自信,在书画文化圈里“兴风作浪”,慢慢的将这方名利场搅和得沉渣泛起。在这个复杂的大漩涡里,兴致会长、圆圆、吴梦、李四勤、画家渭水、席部长等一众人物粉墨登场,上演着种种“真亦假来假亦真”的人间悲欢。

读完初稿后,不得不说,这和我期待中的“书院门”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苗老师笔下的《书院门》不仅写出了我喜欢的“书香气”,还揭示了许多我不知道的“铜臭味”;不仅有诗人、学者高谈阔论的“阳春白雪”,还有官商勾结投机钻营的“朱门酒肉”。

书中的人物,或才子、或美人、或高官、或商贾、或名家……没有一个角色令人觉得钦佩、令人感到高贵、令人心生欢喜,甚至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人虽然拥有不错的光环和身份,但本质上都是充满着种种缺憾的小人物。按照后现代主义美学观点,这无疑于是对传统“书院门”的一种“解构”和“重组”。与我心目中会给人镀上“文化人”滤镜的书院门不同,作者笔下的书院门更像是一面“照妖镜”,对普通人心目中高大上的“文化人”,硬生生地将他们最不堪的一面撕开,真实的展示出来给人看。当然,是经作者艺术提炼加工后的“真实”。

然而,书中的这些小人物又不都是十足的坏蛋恶人,作者以半份慈悲渡人,为他们赋予了各自的闪光点,有人虽令人鄙夷却也让人恨不起来。即便是书中最自私冷血贪财好色的人,心中也保留一份柔软,临终前还不忘为身边每一个人都计划好日后生计。他们不属于高高在上典型人物,不属于范式化的角色,却更贴近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这种写作思路,不同于英雄史诗般的《杏子河》,可以说是作者突破自我的一次大胆尝试与突围。

初读后感觉,书中很多脉络和副线还没有深入展开,在主人公的角色塑造上也欠缺了些细节,还可以再增加一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物更具立体感。另外书中还有大段大段的关于“长安画派”及石鲁、赵望云等人物的专业评述,虽说很多学术观点独到而珍贵,但毕竟是小说,建议这些学理性表达可以做些调整,使其更符合主人公的口吻。建议重新考虑下书名,因为整个故事的展开虽然是以书院门为背景,但书院门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书院门的精气神并非书中最浓墨重彩之处。对老西安人而言,书院门是一处文化圣地,是承载了乡愁般特殊记忆的地方,因此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讲,此书不宜直接用“书院门”作为书名。

当然瑕不掩瑜,书中很多语言都是非常精彩的,比如描写花花公子李四勤准备洗心革面时的梦境——“雾之‘梦幻曲’浓了起来,也不知是第几乐章。四勤踏上依稀可辨的小路,避开浓雾里的小树枝。”还有描写美人吴梦帮主人公米龙换工作时“为这件事,吴梦忍着恶心第二次在护城河的脏水里趟了一遭。”以及席部长的自杀谢幕“秘书提醒领导注意安全,按下快门的瞬间,部长后仰着离开地面飞了出去。”经常有一语双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个别角色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女主人公“圆圆”,她年轻貌美、性格大大咧咧、头脑简单、不爱读书,但实则心地单纯善良,还有几分傻仗义,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个女子。对于圆圆的每次出场,小说中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圆圆那种习以为常略带方言味道的戏谑口吻,只要她一开腔,整个人物就如同富有生命一般,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苗雨老师经常会和我们聊起他从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这让我觉得他笔下的《书院门》就像是他将生活中所遇见的那些个五味杂陈的果子酿成的一坛美酒,如果你喝出了甘甜,那酿酒的果子可能更是甜得上头;如果你品出了酸涩,那酿酒的果子恐怕会更会令你涩得咂舌。

艺术源于生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酸甜苦辣都在作者的生命体验里,都在书里那些同样五味杂陈的文字里。

                                    2022年4月2日


编辑:皮皮           责编:高思佳        终审:赵梓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