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
话剧《主角》剧照
话剧《主角》剧照
话剧《主角》剧照
历时3年精心创排,今年2月,陈彦同名小说改编话剧《主角》终于在众多书迷、剧迷的翘首期盼中惊艳首演。作为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压台之作,这部在话剧舞台上演绎的秦腔名角故事将于4月5日至10日登陆陕西大剧院,由此开启全国巡演之旅。
本报记者专访本剧出品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听她讲述《主角》台前幕后的故事。
我们选择了《主角》,《主角》也选择了我们
谈到为什么选择改编《主角》这本小说,李宣说,在她任职陕西人艺的这十年当中,剧院排演《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剧时,也一直在考虑第三部做什么。她看到《主角》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它写得好,写得精彩,它当时还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有一部书在写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奋斗史,写艺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讲述我们自己,讲述一个人通过奋斗成为主角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很可贵的。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院团排演的‘茅奖三部曲’,陕西三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沿着‘文学陕军’的道路,我们也走出了‘戏剧陕军’的道路。”
陕西人艺在获得小说《主角》版权之后,得到了原著作者陈彦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导演胡宗琪、编剧曹路生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说“很喜欢”“我太有兴趣了”!
在李宣看来,没有主创团队这种共识,一部剧很难做成。话剧艺术既是现场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综合艺术,“灯服道效化、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音响缺一不可,一个好作品大家是有共识的。我们选择了《主角》,《主角》也选择了我们。”
我们准备了6位“忆秦娥”
拿到版权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始戏曲训练是两年之内的事。所有的戏曲演员都是童子功,但话剧演员和戏曲演员相比,表现力上是有很大距离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有增长的空间,才可能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好。”现场艺术实际上是“遗憾的美”,每一次演出都不一样。“正是因为舞台艺术制约力大,才有这么多人去追随它,为之奋斗,包括书里的《主角》也是一样。”
在忆秦娥的角色扮演上,到底选择谁?剧院准备了6位“忆秦娥”,等这6位演员练功到一年的时候,请胡宗琪导演进行了一次线上戏曲考核,最后选择了“忆秦娥”“楚嘉禾”“胡彩香”角色的三位演员。
女一号忆秦娥的扮演者刘李优优,是95后演员,参与过陕西人艺的小剧场话剧,演过《白鹿原》的白灵、《平凡的世界》的田晓霞等,是陕西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她在忆秦娥这个角色的完成上,也得到了濮存昕、宋宝珍、武丹丹等专家的表扬和肯定。
李宣介绍,2022年2月25日首演之后,只要在这个剧组工作的演员,就必须要练戏曲功,一天都不能少。要像戏曲演员一样的工作方式,来呈现《主角》这部戏。
话剧演员去演秦腔角儿,太有挑战性
每部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意味。“用观众的话来说,看完《主角》,他会觉得‘原来秦腔这么好听’。在话剧里可以看到秦腔,这是一个和其他戏不同的地方。另外,通过舞台上秦腔的表演和话剧演员的表演,重新叠加出了一种平行蒙太奇式的语汇,使人产生新的哲思意味。同时导演给了观众更多的观赏可能性和角度。”李宣说,舞美设计那树枫老师的设计,“16根柱子”,营造出的戏剧环境、生活场所和时代背景,看似简单,但越简单越是充满智慧的呈现。
这个戏最难表现的地方,李宣表示:第一,用话剧的方式去讲秦腔剧团的故事;第二,用话剧演员去演秦腔的角儿,太有挑战性了。“非常艰难,但是我觉得,要勇攀高峰,要一次次地挑战自己,才可以离高峰越来越近。”
希望团队能做更多陕西的文学作品
对于当代戏剧爱好者而言,提起陕西人艺,必然绕不开斩获无数重要奖项、观众口碑爆棚的“茅奖系列话剧”:《白鹿原》自2015年首演至今,9次晋京,9次赴粤,8次抵沪,历经423场全国巡演,98家剧院场场爆满,获赞“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中国话剧的良心”“陈忠实最满意版本”。《平凡的世界》2017年首演至今,历经245场全国巡演,7次晋京演出,4次走进上海,4次走进广东,演出覆盖76个城市、84座剧场。
最新推出的话剧《主角》同样精益求精,陕西人艺历时3年创作,剧本9易其稿,组织召开11次专家研讨会,演员进行戏曲身段训练长达2年时间。2022年2月25日、26日,《主角》在陕西大剧院成功首演,赢得了业界专家和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话剧《主角》计划2022年在全国21个城市进行巡演,演出97场。
原著作者陈彦看完该剧后盛赞:“话剧改编很精彩,全剧有奋斗感、挫折感、命运感,也有生命的成长感、辉煌感,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让我看戏时几次落泪,思考很多。”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评价:“如果文学是树,话剧《主角》则是精心打造的家具。陕西人艺给予我们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在文学中汲取选题,来建立剧目,扎根、植根于这片沃土,演老百姓的事,演的是人民生活。”
李宣介绍,目前陕西人艺有两部大戏在巡演,一部大戏在排练,还有一部在创作当中,再有一部在立项当中。李宣表示,未来希望团队能做更多陕西的文学作品,比如贾平凹的作品、陈彦的《装台》等等。
“我们才做了三部,仅仅三部。”她不无遗憾地说,“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我们来说,愿意让话剧在文学的怀抱当中、在她的土壤当中,生长出更美的舞台艺术的花朵。”
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是配角
出品这部戏,给李宣本人也带来了很多思考。“《主角》里的忆秦娥一直属于‘不争’的状态,我想到了‘上善若水’,惟有‘不争’才是大争。特别喜欢她给我带来的思考,文学的小说《主角》对我来说是100分。”
李宣谈到,到这个年龄,自己依然是工作和生活的配角。先生身体不太好,要照顾他,自己在家就是配角;在工作当中,要让老艺术家们生活得幸福,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岗位和舞台充满憧憬;同时也要让陕西人艺出更多的作品。
她微笑着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当主角,我也是在奋斗的过程当中。也许有一天,我退休了,可能才会成为自己的主角。”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