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刘龙 梁飞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发掘工作照
夜塬遗址距离商洛市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夜塬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已出土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石制品12000余件,其中,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器型。
考古专家初步认为夜塬遗址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不晚于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时便已经开始形成,那时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从距今约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约7万年前后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比较丰富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的石器制品。
阿舍利工业是源自非洲的旧石器文化,至少始于170万年前,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利而得名,也被称为“阿舍利技术”,其石器工业以手斧为主要特征。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是手斧,其早期的手斧打制较粗糙,到晚期,打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采用双面打制的技术,器形较为规整,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
据悉,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最集中、最丰富的发现地。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整个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第一处经过完整系统发掘了全部地层堆积物的遗址,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地层年代、古环境背景等相关样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此次考古人员在洛南盆地再次发现有层位关系清晰、种类和数量较多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组合,进一步确认了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在洛南盆地的流行时代为距今25万年~5万年左右,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坚实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第二级阶地的旷野遗址存在时代更早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这对研究洛南盆地乃至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次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这对研究洛南盆地早期人类在盆地生活的最早年代、遗址年代序列以及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生存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将进一步深化洛南盆地乃至整个大秦岭腹地旧石器遗址的多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