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演出公司的多剧种戏剧《四美离歌》
连续举办五年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以下简称“小戏节”)已然成为地方戏小剧种的“福地”。随着小剧场吸引而来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也让小剧种戏曲镜鉴出全新的自己。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绍剧《灿烂八戒》。 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这一趟太值了!上海不愧是中国戏曲的‘大码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次参演的高甲戏《阿搭嫂》在演出结束当晚,已接到香港西九戏曲艺术中心的演出邀约和一家电影公司排片邀约。著名电影导演郑大圣、上海京剧院著名丑角演员严庆谷等圈内人士也慕名而来。郑大圣更是激动感慨:“牛得一塌糊涂!”
这样的收获与反响是此前任何一次演出所没有的,但也是可预料的:同为闽南地区小剧种,梨园戏此前连续四年参加小戏节在上海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这样的结果必将越来越多:从此前的楚剧、彩调、瓯剧,再到今年的绍剧、花灯戏,每年小戏节都会出现小剧种的新面孔。它们在丰富中华戏曲发展创新,为上海“戏码头”带来不同地域戏曲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为小剧种走出本土、拓展全国影响力,提供最切实有效的平台。
在闽南地区,高甲戏有着相对丰沃的本土市场,但方言文化的限制,让高甲戏鲜少走出福建大门。今年五月《阿搭嫂》以多剧种合演模式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此前仅30多年前曾在上海“惊鸿一瞥”。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仅容200位观众的长江剧场“红匣子”,让这个小剧种成为了爆款,不少圈内人与戏迷慕名而来。听惯了京胡、笛箫,高甲戏与梨园戏都会用到的压脚鼓,刷新着观众对于戏曲的既有印象。与此同时,与上海本土滑稽戏相似的喜剧表达,让观众在被逗笑之余,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
五年运营下来,参演小戏节的戏曲人越来越意识到,小剧场不等于演出折子戏、小戏,保留剧种本体艺术特色基础上,融入当代思考的创新才是赢得当代观众认可的关键所在。作为闽南地方戏曲的代表,高甲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其表演吸收了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等多个剧种的特色,而此次带来的《阿搭嫂》则将其独树一帜的丑旦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吴晶晶饰演的阿搭嫂妙语连珠,什么“我太难了”“蓝瘦香菇”这样的流行语都被她搬进了这出民国戏。而这一招,还是高甲戏向海派京剧“偷师”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一出上海京剧院的《盘丝洞》风靡全国。戏中孙悟空呼唤土地公未果的一句调侃“光拿奖金不干活”让高甲戏同行惊呼,原来戏曲唱词念白也可以融入时代感!因而这一次上海演出,“上海地铁”也随之进入阿搭嫂的感慨之中。
另一位参演的梅花奖得主李丹瑜,为了让观众感受自己家乡的戏曲魅力,在《四美离歌》一部剧中将花灯戏、滇剧两个云南剧种与京、昆并置,以不同剧种特色展现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人”不同的气质、故事同时,也令观众于比较中感知云南花灯戏和滇剧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自己家乡诞生的花灯戏——流传在云贵地区、从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与采茶戏、花鼓戏共同被归类为中国戏曲的“三小戏”。所谓“正月十五看花灯”,说的正是花灯戏。从民间社火中成长起来,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母本与创新的小剧场演绎方式,在李丹瑜看来正是小剧种谋求“走出去”的有效方式。因而,《四美离歌》推出一年多来,相比传统剧场,获得了更多的在校学生的关注。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