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美退役军人吴秀仓:戎马半生英雄气 红色基因代代传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戎马半生英雄气 红色基因代代传——记陕西最美退役军人吴秀仓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10月15日,在咸阳市淳化县方里镇方西村,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秀仓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依然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他挥着拳头打着节拍,胸前的军功章叮当作响,眼里满含热泪,仿佛又回到当年跨过鸭绿江的日子。

70年前,吴秀仓义无反顾地入朝参战,是一名征战沙场的铁骨军人,荣立三等功一次;离休之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奔赴学校演讲,成为关心下一代的热心老人,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及“陕西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一路走来,吴秀仓始终无怨无悔,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共和国军人的风骨与担当。

戎马半生 用知识为国家护航

1951年11月,21岁的吴秀仓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吴秀仓回忆,当时的行军之路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入朝行军途中,美军的飞机经常在空中轰炸,但是我们不怕,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看到身边的战友倒在战场上,除了心痛难过,吴秀仓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坚定。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三营七连的文化教员,负责教战士们英语、朝鲜语等外国语言,进行战场喊话。”几十年过去了,吴秀仓仍然能用高亢有力的话语进行英语喊话。

吴秀仓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不怕困难,战士们学习战场喊话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基本上张口就能说。1952年6月吴秀仓荣立三等功一次,获朝鲜军功章一枚。

“1952年7月7日,部队命令我们三十几个士兵返回祖国。一听到回家,大伙都喊不愿意。还没有在朝鲜打败敌人,怎么能走?”这三十几个人中,有些是高中生,有些是大学生。部队要求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因为他们都属于军营中的知识分子,为了让他们学习更多知识,才决定将他们调回祖国。

1952年7月回到祖国后,吴秀仓被分到了原大连海军学校学习,1958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东海舰队,1960年调至东海舰队联校。1963年6月,他转业到淳化县供销联社任职,直至1984年离休。

行程3万多公里 为爱国主义教育发光发热

从1984年起,淳化县的乡间小路上,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

“我要关心祖国下一代,做一个校外辅导员,把我的余生献给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离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吴秀仓,凭借懂外语、能画画、爱唱歌、善演讲的过硬本领,常常深入中小学讲革命故事,用故事引发兴趣,用绘画启迪思维,用歌曲表达情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身着军装,胸佩军功章,肩挎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旧黄布包里装上干粮、书籍和各种资料,一走就是好几天,常常结束了这所学校的演讲,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所学校。

1999年“五四”青年节前后,吴秀仓背着7个烧饼,从方里镇出发至十里塬、北城堡、官庄、黄甫等地作辅导报告。两天的时间,他步行翻越10条沟、200余公里,作了8场报告。

37年来,吴秀仓不论路途远近,一年到头至少把四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为学生们辅导学习,作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报告等活动上。他累计往返行程3万多公里,到过398所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吴秀仓已作报告讲座1500余场次,听众达10万余人次。

“这辈子最有意义、最自豪的事是当了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吴秀仓深情表示,今天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能活到91岁,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后我还会坚持把红色革命故事讲给更多的学生听,让学生们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吴秀仓激动地说。

吴秀仓的勋章、奖状无数,其中还有一枚朝鲜军功章。记者 刘芊羽 摄

吴秀仓为青年人讲述自己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咸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