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颖)10月28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该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通过“一图一表一清单”绘蓝图、专项机制强推进、多措联动提质效,在乡村振兴领域实现“面子”“里子”“根子”协同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有“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196个、市级重点村293个,53个村被命名为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
“一图一表一清单” 精准锚定建设方向
渭南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探索实践“一图一表一清单”工作法。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一张图”,确保规划刚性落地。组建专项工作组进村入户,形成涵盖基本情况、“两不愁三保障”等12项内容的“一张表”,精准掌握乡村实情。同时,将市级重点村“五强”目标细化为55项建设内容和标准,将提升村“五化”内容分解为36项指标,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推动任务量化落实。
专项机制破难题 凝聚攻坚合力
为保障建设任务落地,渭南建立“1+2”工作机制,实行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一肩挑”,市县两级成立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明确7项工作职责。在全省率先出台《行动方案》和《示范创建管理办法》,把乡村建设“183”行动细化为“1+15”专项任务体系,14个市级部门牵头推进。坚持“村级申报、镇办审核、县级审定、市级备案”原则,2025年110个市级重点村确定实施项目633个,统筹资金7.2亿元,市级财政专项安排5480万元奖补资金,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多措联动提质效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产业“里子”持续夯实。渭南做大“土特产”文章,白水苹果、澄城樱桃、大荔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富平尖柿(种植面积36万亩)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富平奶山羊存栏88万只。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机制,潼关肉夹馍和酱菜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韩城大红袍花椒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清单,大荔冬枣等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295.67亿元。
环境“面子”显著提升。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收官之年,渭南累计改造农村户厕77万余座,普及率达83.22%;构建“县城管网接入+镇村集中处理+边远山区分散治理”的污水治理模式,治理率40.6%;建成255座镇级垃圾中转(压缩)站,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95%的自然村。
城乡融合与治理“根子”不断扎深。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7698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占比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68%;公共服务方面,建成973所乡村学校、25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425个农村幸福院;治理上推广合阳“一核五会六个一”、韩城“四联调解”等经验,65个村创建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渭南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针对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强化调度,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进一步擦亮“六强一富一美”农业强市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