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中取沙
今天早上,想到晚上要观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恰好一个人,恰好想温习莎士比亚。于是记起那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吃灰很久。
回想中学时期的自己,背诵《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大段大段的台词。闭上眼都有大段大段的台词浮现脑海。 一点都不觉得那些台词浮夸,反而觉得阳光青春。
多少年前这样读莎士比亚的模样,被多少年后的自己骂为傻样。
后来也陆续读了几本莎士比亚其他的剧,每每回忆莎士比亚,更多的会想到他笔下,伴在君侧的弄臣小丑。他们装疯卖傻,疯言疯语偏能一语道破,胡言乱语偏能一针见血,却往往博君臣一笑,无性命之忧,有解忧之功,读罢掩卷甚为羡慕,私愿此生也能如是。自以为是成熟。
自那时起,我就认定自己从莎士比亚笔下得到了关于生存的答案,并不觉得偏颇。对那些高尚的回答,高贵的解释,更有价值的意义,我慢慢失去了热情。
士为知己 比邻天涯
观《一个人的莎士比亚》,颇有一些感想——敢想才让人有感。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头敢想,还敢做。
我也学起了敢想,也有了直觉般的感想:今夜热爱莎士比亚,就是热爱生命。
剧中的角色在剧中找知己,舞台上的演员在观众中寻找知己。
只有一位演员,却点燃众多角色;只有一个舞台,要点燃一群观众。
这知己又是很多层面的知己。这热情又是多层面的热情。
为莎士比亚找知己,为自己找知己。为莎士比亚点燃热情,为生命点燃热情。为文学找知己,为人生的温度找知己,为理想找知己。
伯牙的弦,觉得不值。但是莎士比亚剧,从来还没画句号,不要吧一个简单圆润的标点,变成一个暴力的锯点。
这是为了寻找知己。
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句子,依然要像一把锯子一样搁在人们的心口,割在人们的伤口。
搁在心口,让心打开缺口;割在伤口,让风进入袖口。
这是为了寻找自己。
对于经历沧桑的人,念上一句莎士比亚,那简直是口福;听到一口伦敦腔的莎士比亚,那也算是耳福。无论口福还是耳福,都会福至心灵,心服口服。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关于莎士比亚的台词大串烧,也是人生百味的大串烧。
关于人生,如果我始终旁观在外,插科打诨,我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度过真实的人生。
此时,关于莎士比亚的启示,我又多了几层感想。
关于生存这个词,听着太被动了。存着,仿佛被雪藏在抽屉之中,等待一只手取你出来时,雪盖在身上太冷;吃灰太久也灰头土脸了。
作为近义词的生活应该取代生存。活着,哪怕在抽屉之中,活动自己的手脚,抽屉也就成了舞台。
这是抽屉里的一个人,抽屉里的莎士比亚。不是舞台成就莎士比亚,而是莎士比亚成就舞台。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精神生命,是精神血液。虽然一个人,但可以寻找灵魂中同款的雅。
亚肩叠背
走出剧场,走进人群。我心里说:即使摩肩接踵,放下手机,仰望头顶,低头微笑,平视前方。我所见的包括我所想见,包容我不想见。笑得也用力,哭得也用心。
不叫所谓的文艺,让自己活得违心。
生活洪流,街道人流,压肩叠背,我要与他们并行不悖。
最后回到家中,重提起笔,重提曾经的傻事,重提起灵魂中沉淀的雅。纪念今晚观看的《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