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8月15日上游新闻)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是熟识乡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就在8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又公示了拟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447家,再次开启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新篇章。
服务当代、造福人民,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角度,去为口头、文字、技艺等非物质样态的文化遗产找到恰切的接受、习得、活化方式。必要的公共文化投入、纯粹的文化资本介入、科学的商业模式打造都需综合施之,不能锁进深闺,更不能“过度保护”。要使其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其“活”在当下,“活”在寻常百姓家,“活”在民俗习惯中,“活”在随心一瞥处。
要让非遗传承人和相关的一线从业人员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没有生计之忧,才能够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在专业上,用在抢救性整理和挖掘乡野深处、城市里巷中老人们所掌握的无比珍贵的各类非遗“遗珠”上,用在非遗进校园和孩子们面对面上,用在录音录像口述、书写保存原真性非遗本体上。
还需正确开发和使用互联网手段。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方式要不断升级。如今,在一些地方,网络视频、短视频俨然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渠道,且创意十足,方式混搭叠加,如摇滚乐搭配华阴老腔、青春版《西厢记》、“小猪佩奇”剪纸以及各类非遗网红、“非遗+直播”等等。本真内容的原汁原味和表达方式的时尚现代,或能更好地扩大非遗影响和“邂逅”更多亲近者、爱好者、传承者,为非遗保护增砖添瓦、书写新篇。
作者:张翼
非遗保护要在“混搭”中建构认同
发布时间:
作者:张翼 来源:四川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