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么

发布时间:   作者:林春茵 洪新瑜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空中鸟瞰福建漳州埭美古村落 王东明 摄

作为紫禁城里的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永革近年频频为福建的“泥瓦匠”培训班、泥水工技能比赛“掠阵”。

菏泽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传岭则带着学生,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为个案,研究华北农村居住建筑在过去70年间的巨大变迁,探索乡村振兴可资借鉴的经验。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传统村落所所长孙娜也从北京南下,驻扎福建福州周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永泰竹头寨。

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方兴未艾。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下称中国民协)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越来越多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沉浸到“中华大地的肌理”中,抢救和保护古村落。

由中国民协、福建省文联、三明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5日在尤溪落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会期中,共探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寄托无限乡愁的风物习俗正随古村落损毁消亡而灰飞烟灭。”中国民协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说,由人类学、建筑学、民俗学和遗产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已建立起中国古村落的资料体系和数据库,“以此对抗村落消失的浪潮”。

在李永革眼中,正在消失的,包括“猪血和鱼鳔成为建筑材料”的古早做法。他之所以重视泥水工的培训,是力求确保施工者也赞同,不同的民族信仰符号能够反映到建筑上,“传统古村落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好”。

他列举,仅中国古建筑最常见的“三合土”配方,就不下数十种,北方用白灰,南方用贝壳灰,甚至用红糖掺沙子勾缝,“都很好”,都应传承。

中国民协在为中国古村落调查立档,其建筑选址及风水、当地生活习惯一一在录。细致程度达到对大户人家祠堂的记录,体现房屋主人从海外带回来的建筑思想和材料。

一组数据表明,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正在升级。2012年,第一批共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后数量逐年快速递增,至2019年,已有第五批共2666个传统村落纳入名录。

专家们亦有忧虑。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王来文说,福建正在梳理文脉,不断付梓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丛书。但他坦言,“许多古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消弭,不少传统村落尚无规划、缺乏管理。”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认为,乡村振兴的国策为保护传统村落带来利好,而如何防止村落面貌统一化和同质化,尽可能地显现丰富多彩的特性,是重中之重。

“我们需要去思考,是谁的乡愁,是谁的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发问,“是游客的,还是当地人的?”

山西省山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会会长李林柱坦言,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对传统村落价值或存在不同认知,并往往构成“矛盾”。他呼吁知识分子“去读懂传统村落DNA,做历史和未来的桥梁”。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