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 文/图)8月6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品中国非遗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体行”活动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来自全国40余家媒体记者及文旅领域知名达人循着千年文脉足迹,深度探访13个非遗体验点,沉浸式体验面塑制作、传统缠花、半生缘盘扣制作、华县皮影、唐三彩烧制等特色技艺,同时品味李记搅团、袁记肉夹馍、尚寨油泼面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从指尖流转的匠心技艺到味蕾绽放的传承味道,众人在多元非遗形态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融中感受古都西安的独特魅力。
首日探访:指尖匠心传古韵 匠心造物续文脉
首日活动,媒体团的脚步探访七大非遗体验点。在莲湖精巧面塑体验现场,西安市非遗“面塑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倍源的作品引人驻足。这位80后传承人曾赴日本学习雕塑,参与过“火影忍者”等国际动漫制作,归国后毅然投身家族传统技艺传承。他的作品《舞全运》系列融合动漫元素与传统技法,赋予面塑新的时代气息。2024年,他的面塑龙辰辰登上央视春晚,让全国观众领略了这门艺术的魅力。如今,张倍源通过开设面塑课程,让这项千年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传统缠花展区内,第四代传承人孙莹以“指尖上的艺术”诠释非遗之美。作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技师,孙莹多次为外交部制作对外礼品,其传承的缠花技艺可追溯至唐宋,并于2025年入选市级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门融合绘画、剪纸、刺绣等多种工艺的“立体绣花”艺术,在她手中绽放新姿。其作品不仅被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博物馆永久收藏,更走出国门,在日本举办作品展,并作为外交伴手礼亮相国际舞台。从西部文博会到丝路春晚,从高校非遗工坊到社区展演,孙莹以多元形式推动缠花技艺的活态传承。
在陕菜博物馆,“千年陕菜,国潮之源”的文化体验画卷徐徐展开。博物馆通过实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大师现场展演等形式,将陕菜的历史脉络、烹饪技艺与文化内涵生动呈现,媒体团在器物观赏中探寻陕菜的历史根脉,在互动体验中了解烹饪的门道,在研学交流中感悟饮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深刻感受陕菜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承载百年匠心的李记搅团,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其制作技艺历经四代传承,这种以玉米面为原料的特色小吃,可搭配醋水、蒜泥、辣椒等多种调料,酸香爽口,每一口都饱含着岁月的醇香,是西安人记忆中的家常味道。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挂牌的非遗专题博物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汇聚了西安多项非遗精华。馆内珍藏着一百多位非遗传承人的万余件珍贵展品,包括代表作品、制作工具、原材料、半成品及历史图片等,其中正式收藏的精品达82套1000余件。漫步展厅,既能领略秦腔脸谱的古朴大气,欣赏关中剪纸的巧夺天工,又能品味户县微缩社火的栩栩如生,感受关中泥塑的憨态可掬。这些丰富多彩的展品系统展现了西安非遗的独特魅力,成为公众了解西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长安旗袍制作技艺自清晚期发端,一针一线勾勒东方美学,于2025年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半生缘盘扣制作技艺传承人韩庆华带领团队,充分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汲取丝路、长安、当代艺术等诸多元素融入设计,用几代人传承的非遗工艺,衍生出原创手工盘扣系列,在赛事与市场中屡获赞誉,并多次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出访各国及展示展览、并作为友好礼品赠送各国元首。
活动高潮当属西安鼓乐东仓乐社的震撼演出。被誉为 “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的西安鼓乐,2009 年入选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东仓乐社传承隋唐古乐,以“坐乐”“行乐”两种形式演绎《将军令》《群英宴》等经典曲牌。传承人赵筱民作为“一代宗师”赵庚辰之子,精通鼓、铜器、笙等多种乐器演奏,多年来致力于西安鼓乐的传承与传播,曾赴德、日等国交流。当《尺调坐乐全套》的旋律响起时,媒体团仿若穿越时空,对话历史。
次日行程:舌尖至味品非遗 光影之间见传承
次日,媒体团继续开启非遗探访之旅,从舌尖美味到舞台艺术,全方位感受西安非遗的丰富层次。清晨的北大街,袁记肉夹馍门店飘着面香与肉香,开放式明厨中,师傅们摔面、擀皮的动作行云流水。联合创始人陶海翔详解“三揉三醒”“文武火控”的制馍哲学,揭开“钢圈虎背菊花心”的工艺密码。当面团在案板上翻滚,当腊汁肉香弥漫空间,这道扎根西安的美食,为古都文旅融合注入鲜活的烟火力量。
在古色古香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中,媒体团探访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与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前者3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系统展现秦腔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成熟剧种的历程,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一声秦腔吼,八百里秦川都在抖”的张力。
来到皮影展区,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为媒体团详讲解着皮影的“推皮走刀”技法,24道工序成就“雕镂缜密、敷色明快”的作品。作为华县皮影非遗传承人,其《贵妃醉酒》《西厢记》等作品屡获大奖,亮相威尼斯双年展、上海世博会。媒体团在光影投射间领略了皮影“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魅力。
午间,走进尚寨嫽扎咧面馆,关中民居的青砖灰瓦扑面而来,陈炉镇大老碗泛着哑光。半开放厨房内,师傅们揉面的力道震出声响,当菜籽油泼向秦椒面的瞬间,爆响声裹着香气弥漫而来。捧起老碗,面条筋韧挂着红油,辣香里藏着关中平原的阳光味,这口热乎劲儿,是舌尖能触到的民间烟火。作为新晋西安市非遗名录的本土美食,真正展现了关中饮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味觉图腾。
走进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基地,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建鹏向媒体团展示这项唐代瑰宝的奥秘:它由汉代低温铅釉陶发展而来,以黄、绿、白为主色,兼用蓝、赭、紫等,堆贴、刻画等装饰显粗犷线条美。李建鹏作品获中国西部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被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还为故宫仿制唐代仕女俑作国礼。当媒体团看到那些重现盛唐气象的马俑、仕女俑时,仿佛穿越千年,真切感受着“釉色流动间,盛唐风华现”的独特魅力。
活动尾声,《无界・长安》非遗演出为这趟旅途收束点睛。舞台上,数字光影与千年非遗碰撞:全息投影中,霓裳舞曲流淌成文脉星河;秦腔老调与电子音效交织,穿透时空;皮影剪影与真人演出虚实叠印;鼓乐古韵偕AR形象共振。这场演出似时空折叠,让媒体团重温两日所见。传统与现代边界消融,印证着西安非遗以科技为翼,正以鲜活姿态续写古都文脉传奇。
两天行程中,媒体团见证的不仅是西安非遗的活态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青年传承人以跨界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动能,非遗美食从本土美食跃入产业赛道,传统艺术在博物馆的静态陈列与舞台的动态演绎中完成双向赋能。这场活动让非遗从地域符号成长为文化共识,未来,西安市将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家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