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情动天地 满山红叶映长天

扶贫题材原创电影《秦岭花开》拍摄散记

发布时间:   作者:强小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扶贫题材原创电影《秦岭花开》以山阳县卫计干部、兼口头坪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庆同志为原型,以电影艺术化的手法,讲述了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扶贫一线、服务一方群众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商洛丰富优美的文化旅游资源,反映广大基层干部对党忠诚、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作为该片的导演,在该片拍摄之初和拍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许多,以下这些散记算是对《秦岭花开》总结和回顾。

人物原型与拍摄初衷

李长庆是陕西山阳县天王镇的计生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出事前刚刚被任命为口头坪村党支部书记,此时当地的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他连续作战日夜操劳,已经连续三周没回家了。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2017年4月24日,李长庆和其他干部到村委会开会,李长庆突然头一歪,当即不省人事。大家立即将他抬上车送往医院,同时联系120。半路遇上了赶来的急救车,2名医生轮流做胸外按压,20分钟后,医生摇了摇头。他的生命结束在了54岁。

c05b5950f61fcfef45ba2e5ea13e38d.jpg

李长庆在基层工作30多年,他扎根山区、无私奉献,持续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为群众致富燃尽了生命之火。李长庆带着无尽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李长庆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在扶贫的道路上,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全省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履职尽责、为民奉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陕西省委决定,追授李长庆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缅怀李长庆的事迹,弘扬他的精神,这便是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也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

李长庆是农村基层干部,在常年生活在基层,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物,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但是,农村基层干部的艰苦经历,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到扶贫第一线,去感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表现扶贫干部的努力与坚守,让观众看到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朴素情感,看到秦岭山里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题材如果写好了,也会有独特的魅力。 

采访、创作与思考

原剧本由若干事件堆砌而成,人物立不起来,只好重新结构,重新编织,一切从头开始。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一边深入采访,一边构思写作,先后往山阳县跑了好几趟,采访了李长庆生前同事和好友,以及多位扶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收集到不少生动的素材,对扶贫工作的艰辛和扶贫干部的不易有了深入了解,获得了一些生动的素材和灵感,对李长庆的基层工作经历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1440ffaccc3ed47290ecdc955eb0c2e.jpg

做电影剧本一定要真诚,要踏踏实实,从一开始就全情投入,从最基本的元素做起,专注于每个人物的设计,每个情节和细节的锻造,深入探求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关系。在这个时候务必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能有其他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有对得自己的艺术良心,才能对得起李长庆和他的家人,对得起起广大观众。同时也给社会舆论和方方面面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我们力求运用现代语言,解读现代故事,反映现代生活。在创作中不能低估观众的想象力、理解力和观赏经验。在艺术呈现上,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力求做到不卖弄,不炫技,不撒狗血。在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寻求主题表达的独特性。注重细节刻画,力求表达创新,避免套路与雷同。努力做到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拍一部有温度、有情怀、有意境、有灵魂的主旋律电影。在不失初衷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

每个题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怎样发挥这个题材的独特优势?怎样在局限性中做好文章?这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难题。该片的局限性在于,李长庆担任支部书记时间很短,尽管他在基层工作的年头很长,但由于乡镇合并等原因,屡次变动工作岗位,这些在叙事上带来了很多不便,难以形成贯穿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只好用延长任职时间的方法,扩大担任支部书记的时间和经历,以便获得支撑一部电影所需要的故事框架。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题材特点和投资方的需求,选择影片的类型和样式。新剧本选择了情感关系的类型与样式,从李长庆与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入手,展现他们之间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从排斥到融合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人物,塑造性格,抒发情感。

这类影片注重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让观众看到人物关系深刻变化之后的万千气象。不仅是李长庆帮助贫困户,在他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进步。这种类型的影片看似波澜不惊,阅读起来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人效果,但做得好了,会有意外的感动。

5dc940a87e1cb18fd05d380199ca2a6.jpg

我们力求给主要人物设计好前史。把握好人物关系变化的层次。把人物关系的变化和逆转,做得真实可信。叙事上注意:清晰,干净,跳跃,留白;风格上力求:写实、逼真、生动、细致、感人。注意:不直奔主题,不图解政策,不介绍经验。避免说教,避免概念化,避免俗套。

在开机之前的紧张筹备期间,又补充了至关重要的三场怀念父亲的戏,借梁老汉之口,充实了人物前史,完成了人物力量源泉的溯源。结尾处还补充了三场扶贫动员的戏,表达了人物在去世之前,对扶贫工作所做的最后冲刺,突出了影片主题,强化了人物行为和思想。这几场戏对完成李长庆的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拍摄中的坎坎坷坷

2019年11月6日,初冬时节,我们主创人员赶赴外景地。住在山阳县开发区广远接待中心。开始了复查景地,演员造型,音乐舞蹈排练,讨论剧本等筹备工作。经过几天的紧张准备,于11月10日开机。因为天气日渐寒冷,越往后气温越低,拍摄难度越来越大,树叶也越来越枯萎,所以不能再推迟了。开机仪式于三天后,在村委会举行。

跟以往的拍摄季节不同,这次拍摄期正值初冬,夜长昼短,山区日照时间短,白天工作时间非常有限,对拍摄进度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在选择景地时特别注意场景地理位置和日照时间,尽量不去考虑沟底的场景。担心不要因为采光问题影响效果和进度。

冬季拍摄外景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山里的夜晚,气温骤降,寒风刺骨,热腾腾饭菜送到现场基本上没有了温度。工作人员可以里三层外三层地设法保暖,但长时间工作的演员冻得吃不消。于是,在拍摄时我们充分利用傍晚时间,在日落之后天黑之前,将一些夜景改为傍晚,在短短二十分钟左右的有效时间内,带密度拍摄,这样既可以减少夜景工作量,又不损失影片的艺术效果。

拍摄之初摄影设备遇到了一些故障,先是发现两个监视器画质不一样,然后发现许多夜景照度不够,弄得我们一时很紧张,以为很多戏都要重拍,幸亏器材公司连夜送来新机器,问题及时排除,避免了补拍的烦恼。

剧组里的吃货们,赴外景地时带着各种锅灶。拍摄期间,她们利用工作之余,不畏严寒,挖红薯,刨土豆,摘野菜,采蘑菇,人类原始的采摘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二食堂里整天热热闹闹的,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一天傍晚,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第二天早上起来拉开窗帘一看,满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我们立即改变原来的计划,去罗老汉家和梁老汉家改拍雪景。到达景地以后,山里的雪比县城附近大得多,树上留下了厚厚的树挂,柿子树叶子落光了,仅剩下红彤彤的柿子挂在白雪皑皑的枝头,显得颇有诗情画意。好事者在现场打起了雪仗,你追我赶,鬼哭狼嚎,开心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排除了设备问题,战胜了严寒和雨雪天气,熬过了好几个低温难耐的夜晚,终于在2019年11月29日顺利停机。拍摄周期整整二十天。遗憾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少了点。

影片的音乐特色

影片里提到一个重要的地方——漫川古镇。这是山阳的地标建筑和文化象征。漫川古镇地处陕西湖北交界之处,明清时期,奔流不息的金钱河在这里造就了享誉南北的北方港口——漫川水旱码头,成为明清时期南北交通的一个主要转运站,因此,这里自古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地。长江文化的温婉和黄河文化的狂悍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漫川文化。漫川大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它的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

一部电影如果拥有可以利用的地方音乐,这是一件很大的幸事。例如,我们在陕北拍摄《大漠雄心》和《大漠巾帼情》时,就充分运用了陕北民歌,给影片增加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漫川大调则是这部影片在音乐上的独特优势。

b8eb31302ca49b40800fff1fdb63b4f.jpg

怎样解决漫川大调与故事的融合问题?怎样避免人为硬贴上去的感觉?如何避免音乐与故事无法融合的情况?我们从剧作入手,通过人物的需求,一步一步带出漫川大调,使之出现得自然而然不留痕迹。

影片从前半段就对漫川大调进行铺垫,一层一层地递进,一步一步地展开,在音乐中叙事,在歌曲中抒情。直到影片结尾,李长庆去世后,贫困户、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合唱漫川大调,乡亲们用朴素的民间歌曲,寄托对李支书的无限哀思,掀起了全片的高潮,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回顾与反思

我们这个团队从《三边红日》开始,经历了《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三部戏曲片,《小棉袄》《大漠雄心》《大漠巾帼情》三部陕北题材的电影,以及表现农村改革的《岗上花开》,历经了近十年时间。大家在一起合作时间越久,配合越是默契,信任程度越来越高,所有部门都已经达到无缝衔接的地步。大家在一起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工作、友情、亲情已经融为一体,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味道愈来愈浓,愈来愈香。

团队里的主力队员的年龄,大都已经进入人生的下半场,许多人已经是爷爷奶奶辈了。不少人吃着药打着针,为了心中的电影梦,坚持在创作一线。他们虽然天天斗嘴,日日抬杠,互相揭短,自嘲开心,但在这些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的的背后,是骨子里的关爱,心灵上的温暖,还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大家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沉寂的日子,如今重新相聚在一起,都非常珍惜,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停机之后聚会不断,大家恋恋不舍,久久难以散场。

我们过去拍摄过的影片,尽管这些作品各有特色,但共同点很多,它们都是主旋律,都是现实主义方法,都是正面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宣传上与道义上的目标,虽然这些影片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受到一些好评,也拿了一些国际奖项,但在我自己的内心,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危机。

如何独辟蹊径,尽力摆脱套路化的创作?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渴望。如果没有政治上与道义上的重负,那么对作品的束缚就会少一点,创作空间就会大一些,有可能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抒情与写意,作品就会更具有艺术性和可看性。

如何在客观条件严格的限制下,深入揭示生活的魅力,表达人性的光芒?怎样将先进人物个性化、生活化、人性化,找到一些非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开辟一片新颖独特的创作天地,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让人物与主题更加绚烂夺目,应该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该片2019年冬季拍摄完成,2020年完成后期制作。在2021年3月16日召开的陕西省电影工作会上,该片被推荐为建党百年献礼片。由于疫情原因,首映仪式一推再推。终于在2021年4月14日,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商洛市万达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值得欣慰的是,该片让不少观众泪流满面,连熟悉剧情的剧组人员都感动不已。主旋律电影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作为电影人我们深感欣慰。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