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 唐伟)2月23日,记者采访了参加汉中市“两会”的市政协委员、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她讲到,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与硬件建设相比,乡土文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则呈现较大的差距。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塑魂,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对此,她提出建议:
推动乡村文化做“活”做“实”。坚持做“活”乡村文化,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创意设计表现乡村传统文化,将各式乡村文化加以合理引导融入文旅发展,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坚持育“实”乡风文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融合,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展现乡村文化自信和时代魅力。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模式,积极产生叠加效应,促进村民增产增收,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强化人才培训,要加快补齐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短板”,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乡村文化人才发掘、培育,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推动文化惠民演出工程高覆盖率、高效能、可持续发展。加强与镇、村、社区的联系,摸清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及体育健身的服务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立足地域、立足实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使用效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