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两会”专访|政协委员李大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作者:杨春建 唐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 唐伟)2月22日召开的汉中“两会”上,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李大庆。他讲到,近年来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盛行,广大农村成为旅游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为加快实施“515战略”,推动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开展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推介行动。汉中市先后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42个,对提升汉中旅游知名度,树立乡村旅游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乡旅必然成为乡村旅游的趋势。在两会上他提交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我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案情况。

578211ee3ce579ed6d577ae6cc1b2b5.jpg

  李大庆认为,乡村旅游即为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不应只有农家乐,怎么搞?对此他建议:

梳理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包括:遗址、遗迹、文物、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类景观,建筑、桥梁、祠堂、大院、名人故居、民间主题博物馆、人造景观等近现代人文吸引物,民俗、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历史故事、传说等文化脉络。评估这些是否具备地域性、独特性、传承性等可挖掘、演绎的价值。

通过乡土建筑风貌展示乡村文化。过去,陕南民居建筑别具一格,民居古院落多以川北风格为主基调,形成了一定的自身特色,极具观赏性,也直接反应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如今,汉中的传统民居少之又少,目前仅有几个古镇还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传统风格特色较鲜明,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乡村活动展现乡村文化。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结合乡村日常活动进行设计,使得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参与到本土乡民的生活形态中去。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抬轿子、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展现乡村文化。在不少乡村中,宗族、家族氛围浓厚,祠堂、族谱、家谱等文化传承之物依旧存在。对此,可将祠堂、宗祠等良好的家风家训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并设计参观项目,使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中“人”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通过乡民的参与彰显乡村文化之魂。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民作为直接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魂。

以民俗文化开发三大块乡村民俗旅游。一是开发民俗观赏项目。包括民居建筑、生产生活习俗、民间艺术、乡土婚庆等,让众多的项目合理组合起来,形成汉中民俗文化旅游观赏项目的基本结构。二是开发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积极传播最具民俗艺术性和乡村文化性的项目,如高跷、社火、锣鼓等,重要的是要将参与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增加旅游者的美好体验。在农家乐旅游中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挖掘乡土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内涵,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农村特色餐饮、开发特色采摘、垂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建设出一批符合我市民俗文化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应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投资各类博物馆(园),将汉中民俗文化艺术展示给游客。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