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 唐伟) 在2月22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汉中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本报记者了解到,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师丁锐带来了两份提案建议:“关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我市设立分校和研发机构,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和 “关于推进我市农村殡葬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人才强市: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分校和研发机构
丁锐认为,汉中城市经济总量相对仍然滞后,人才匮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引人才难、留人才难、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高质量人才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目前,汉中市仅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院校2所,高校数量少、含金量不高,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不是十分突出。通过高校集聚人才,成为各地解决人才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此他建议:应以“人才强市”为导向,大力实施人才创新汉中设立分校和研发机构,以应对国内外知名企业长扎汉中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加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短缺问题。一是政府积极开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汉中设立分校和发机构的研究、规划。将发展高等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研究部署推进我市高等院校建设和大学园区规划布局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高等教育,为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更好地为汉中相关产业服务。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关于全力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要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和人才驿站建设。要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社会保险、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实际问题。真正树立尊重人才和服务人才的观念,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安心从教。四是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筹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为高层次人才开通涵盖工作、生活、出入境等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
生态殡葬: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即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亩土地变成公墓和坟场,耗费木材500多万立方米。然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排名世界第113位;森林覆盖率不到14%,人均占有林地排名世界第118位。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日益明显。
丁锐认为,以汉中农村为例,常住340多万人口,按51.96%城镇率,农村人口165万多,按死亡率6.78‰计算,坟地一年下来占用土地190亩以上,埋掉木材约1.5万立方米。在农村,出大殡、行大礼,封建迷信用品及活动劳民伤财,矛盾纠纷也较频繁等农村丧葬现象突出,这些旧的丧葬习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适应。对此,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采取将骨灰葬于公益性墓地,或深埋不留坟头以及树葬、花葬和不保留骨灰抛撒等方式的生态葬,对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改革旧的丧葬陋习,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提出建议:一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乡村殡葬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社会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殡改领导小组,将殡葬改革纳入各级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殡改工作体系。二要大力加强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兴建乡镇集中办丧场所,以方便群众办丧;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规划好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并切实加强对公益性墓地的管理。三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把推行乡村殡葬改革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安排一定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农村殡葬执法、殡葬宣传、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殡葬改革补贴。四要加强激励引导。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群众支持、选择生态殡葬方式。建立殡葬惠民普惠制度,对遗体接运、火化、遗体存放、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全部由政府予以减免。特别是对选择骨灰撒河、抛撒等不保留骨灰安葬方式的,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形式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法规政策、典型和丧葬新风,引导节俭办丧、文明治丧,转变旧的丧葬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教育农村各级领导干部、中共党员带头抵制丧葬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