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守”艺人——瓷刻伉俪十七年刻画《清明上河图》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宝鸡日报

原标题:瓷刻伉俪17年刻画《清明上河图》

12月初,根据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宝鸡市区一对六旬夫妻的工作室。室内的瓷刻作品《清明上河图》令人眼前一亮,20个瓷盘上,细致生动地刻画了《清明上河图》,屋顶的瓦片、老人的胡须、波光粼粼的水面,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马丽香、马辉统这对夫妻的名字曾出现在央视荧屏上,他们的瓷刻作品在全国叫得响亮,瓷刻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大傩图》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八十七神仙卷》获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这对伉俪是宝鸡市金台马氏瓷刻的非遗传承人,妻子构图绘画,丈夫执刀雕刻,堪称“神仙组合”。

“大个子”的刻刀和“马老师”的画笔

“父亲喜欢做瓷刻,我很小就摸刻刀,瓷刻在马家流传已久。”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台马氏瓷刻传承人马辉统说,马氏瓷刻起于清代出自西安,随父辈工作生活变动,马氏瓷刻技艺被带到宝鸡。

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马辉统当过机械工、车工,瓷刻爱好被深埋心底。1984年,马辉统与宝鸡姑娘马丽香结婚。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马丽香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有专业美术功底,基于艺术特长,夫妻俩经常聊起绘画、瓷刻。

马辉统身高近1.9米,马丽香称呼他“大个子”,马丽香能写会画,马辉统称妻子“马老师”。30多年前,马丽香对爱人说:“大个子,咱把我的画和你的瓷刻结合起来,咋样?让马氏瓷刻的品位再上一个台阶。”这个提议说中了马辉统的心思。

起初夫妻俩先在酒瓶、瓷盘上做试验,“马老师”负责画,“大个子”来刻,多为单幅花鸟、人物、风景小品。夫妻俩在试验过程中,传统瓷刻的优点和短板显露出来,传统瓷刻有看头、有意思,但只是用单一线条在瓷上刻,做出的东西欠缺细腻和精致,不耐看。

于是,两人从刻刀、画笔到瓷盘、构图重新进行调整。瓷盘选上好的景德镇白胎瓷,构图考虑圆盘呈现效果要画出透视感,刻刀选用细小刀头的金刚石刀。一遍遍创作,两人技艺融合渐臻佳境,瓷盘上的画作也越来越美,兰花、薛宝钗等瓷刻小品细腻生动,摆脱了传统瓷刻的线条生硬感。

2007年,夫妻俩的瓷刻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引来央视记者上门采访,不久央视七套播出了半个小时的专题片,展示了马氏瓷刻的魅力。2008年,马丽香、马辉统受邀参加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获得最受欢迎奖,引来观者如潮,此后便屡屡获奖。

当西府瓷刻碰上中国名画

“当时,我俩敲开了瓷刻创新的一扇门,发现了一方大有可为的新天地,就想创作一些有分量的系列作品。”可具体做什么,马辉统还没想好,马丽香提议:“我们为何不把中国古典名画移植到瓷刻中,做《清明上河图》怎么样?”妻子一句提醒,解开了马辉统心头的“愁疙瘩”。

能不能在瓷盘上成功移植《清明上河图》,夫妻俩心里也没底。马丽香深知《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但在1999年,马丽香、马辉统就成功创作了瓷刻《八十七神仙卷》,积累了大型瓷刻的创作经验。说干就干,2000年两人围绕《清明上河图》收集有关资料,为创作做准备,根据画面和观赏需要,他们将长卷分割成20个画面,移植在直径45厘米的20块瓷盘画面中。创作方案初步确定之后,马辉统赶往江西,几乎跑遍了景德镇所有的窑厂,终于烧出满意的瓷盘。

在瓷盘上打墨线稿,想着容易,做起来却难。为接近画作原貌,夫妻俩采用集字法完成了画作题名部分。因瓷盘和宣纸不同,不是平面,在移植中要改变原画的手卷模式,马丽香采用圆光品式、分段连缀、部分重叠等构图方式,对画面进行二次创作。墨线稿画好后,马辉统用刀头仅8毫米的刻刀在盘子上雕刻……微小而细密的声音响个不停。马辉统说:“一刻刀下去,只有小米的四分之一大小,得把握好力度和位置,才能达到‘马老师’的构思效果。”

雕刻完成后上色,淡黄的树叶、泛青色的湖面、雕梁画栋的建筑,明快生动,随后还进行了五六次的修改调整。当《清明上河图》一整套瓷刻呈现在夫妻俩面前,两人才惊觉已经过去了17年。

瓷刻《清明上河图》分则独立成幅,合则宛然长卷,颇具观赏性。为何要耗费17年去做一套瓷刻?马丽香说:“中国名画是我国的美术瑰宝,金台马氏瓷刻是‘大个子’家的‘传家宝’,这些有历史有厚度的东西,我们不能辜负。”

“吵”出来的眷侣和佳作

在夫妻俩工作室的中心位置,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马辉统说:“这是我和‘马老师’观察作品的地方,瓷刻完成后摆在架子上,我俩会坐在这里端详,一边享受作品带来的乐趣,一边查找问题。”审视过程中,两人经常因改与不改、怎么改而产生争执,甚至因某个细节而吵架、冷战。马丽香笑着说:“做瓷刻做了30年,争论了30年,可以说,这些瓷刻是‘吵’出来的,其实都是为把瓷刻做好。”

修改、争吵时常发生,但这并不影响感情,反而把作品带到一个渐入佳境的状态。在修改瓷刻《清明上河图》时,大到广阔原野,小到舟车铆钉,细到旗上文字等都很讲究,马丽香觉得有些地方还要再精细些,透视感才能出来。马辉统拿着刻刀,几天几夜改动数次之后,看上去仍是白茫茫一片,没达到妻子期待的效果,不禁心里窝火。马丽香心里明白,反复雕琢的过程特别枯燥,效果呈现缓慢,丈夫难免不耐烦,便劝慰丈夫:“一刀不到,少那么一点,效果就大打折扣。”平静之后,两人继续对着瓷盘“磕”。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马氏瓷刻一步步朝着高雅品位迈进,彰显出金石韵味。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苗重安评价:“笔墨在宣纸上达不到的效果,你们在瓷盘上达到了。”

如今,在家庭氛围影响下,马辉统的女儿也钻研起瓷刻,一家人因为共同的爱好,彼此成就,彼此欣赏,呈现出文艺家庭最美好的样子。

马氏瓷刻《清明上河图》局部。

马辉统正在刻制《清明上河图》。

马丽香和马辉统商讨瓷刻创作内容。

马丽香和马辉统讨论瓷刻作品细节。

将书法与绘画融入瓷刻作品中。

瓷刻上的人物和景致栩栩如生。

马氏瓷刻单幅小品《薛宝钗》。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