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南县保安镇庙底村:耄耋老人张天公关注乡土文化立大功

发布时间:   作者:杨开让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2020年11月18日(农历10月4日),冬日暖阳,雨后空气清新。陕西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洛南县保安镇相关人士再次来到汉字发源地、保安镇庙底村,拜访持续关注乡土文化的93岁张天公老人。

       保安镇庙底村位于洛南县城西25公里的洛河畔,自古以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元扈凤图”“阳虚鸟迹”“墨染黑潭”并列“洛南八景”,还有“朝天子洞”“宝炉降水”“晨钟自鸣”“十八天险”“鸡冠山”等胜景。相传当年仓颉随黄帝南巡到此,黄帝离元扈,仓颉留阳虚,奉命在此创造了“二十八”个汉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庙底村村容村貌及其村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张天公老人在《保安镇庙底村志》书中所描述的那样:道路修的平展展,人车行走很自然,家家住宅都改变,楼房平房明闪闪,户户都有彩电看,手机电话身上拴……

        据了解,张天公出生于1927年11月。1984年退休后,克服年老多病等困难,四处收集相关资料,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回忆录《暮年忆保安》《忠孝小传》、采写文章《石门锁蛟龙》《十哭老娘》、编著《应酬须知》《实用知识汇编》 《张氏宗谱》等资料,编纂出版《保安镇庙底村志》。特别是反映自己工作期间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忠孝小传》有力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为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树立新时代新风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部极其生动的乡土教材。

        老人2010年编撰的《保安镇庙底村志》包括后记,共有八个部分10余万字,囊括了庙底村自清代以来100多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曾被国家史志馆收藏。该书记载了庙底村经济、文化等村史、村貌变化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庙底村的自然景观、村民生活、文化教育、产业发展、历代名人等信息,语言朴实、文字生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村志的编纂出版,开创了新时期洛南村级志书编修的先河,是一部难得的村情、村史教育读物,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庙底、认识庙底、建设庙底、宣传庙底,同时也宣传了保安镇和洛南县;而且为全县行业志、部门志、镇村志的编纂带了个好头,为洛南县第二轮修志工作、繁荣洛南志书文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事迹先后被《商洛日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报道。

        张老表示,近期将系统整理仓颉造字在洛南的相关资料,为弘扬仓颉造字精神、促进洛南文化发展进步再立新功。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通讯员 杨开让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