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老人留下“无码”的窗和门

发布时间:   作者:严奇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重阳节来临之际,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出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通力合作,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行业窗口应优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无码绿色通道”。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北京日报》10月25日) 
  在“二维码”流行之后,许多单位和企业纷纷推广以“扫码”为基础的无人化服务,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已经建立无人化服务的背景下,再度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服务,难免会重新耗费一些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广大企业若能满足老人所需,即是能体现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温度。 
  过去,以“扫码”为基础,各行各业开辟了免取票验票、免取号叫号、免停车缴费等绿色通道。可实际上,扫清使用障碍,不仅仅是用“扫码”代替“无码”,而是能针对不同群体的使用障碍,拿出配套的服务措施。以“不扫码”为前提,建立老人绿色通道,并非“不符合潮流”,而是向人性化服务迈进的表现。 
  无论在什么场景下,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总能为老人留有一席之地。可以看到,在公车上,有老人座椅;在机场里,有老人通道;在银行内,有免费的老花镜。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叠的互联网社会中,为老人服务的绿色通道也应当存在于线上与线下。不能让老人线下畅通无阻,线上寸步难行。 
  当然,仅仅是提供人工帮扶,或者保留现金支付是不够的。时代不能永远停留在某时某刻,我们应当持续发挥技术创新的力量,用人脸识别帮老人排号,用人工智能帮老人解惑,用指纹扫描帮老人付费等等。让老人在不刻意学习智能手机的前提下,仍能在互联网社会畅行无阻。 
  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分别达到2.55亿人、3.71亿人、4.37亿人和4.83亿人。老人群体是一个正在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着眼老人的服务需求,消除他们走进社会的现实障碍,势必能刺激他们的消费力量,有助于社会经济。对此,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准备。 
  老人并非一个固化不动的群体。现在熟悉移动支付、扫码服务的年轻人,也终将会变成老人。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到了未来那个时候,也许“二维码”已经被新型的更便捷的工具所取代,仅仅会使用“扫码”也会遇到“数字鸿沟”。关爱老人群体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工作,莫让“漠视老人”出现在未来的我们身上。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