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人间烟火》:一部跳出窠臼的现实题材戏

发布时间: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文化报

看到冷天和父亲冷一山在舞台上跳起“康复按摩”双人舞,我的心突然被撞了一下。我知道,我被《人间烟火》感动了。这套充满喜感的“舞蹈”在剧中一共出现了3次,前两次是冷一山的妻子美芬伺候他做康复训练时跳的,她边跳边说:“你就这么耗死我吧,我也豁出去了,你糊涂一天我就伺候你一天。就我伺候你这劲头,我就不信等不到你不糊涂的时候。”然而,美芬最终没有被耗死,因为她那个心理自卑、精神沉迷的儿子懂事了,接替她和父亲跳起了“双人舞”。希望,再一次在他们的生活中燃起。

《人间烟火》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林蔚然编剧,娄迺鸣导演,是一个关于拆迁的故事。令人意外的是,它采取了喜剧的形式;更有新意的是,作为喜剧,它并没有讽刺或批判什么,而是用一种善意看待生活。围绕这场拆迁,它塑造了一群有尊严的人,这种尊严是属于小老百姓的。比如,美芬客栈里的马大师靠装神弄鬼给人算卦过活,还要给进监狱的儿子还高利贷,对外却宣称孩子在美国留学;美芬靠房租生活,一个人照顾瘫痪的丈夫,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内心苦楚却表现出女强人的样子;秋月面馆的吴秋月家看似和谐,实际两个儿子间潜伏着兄弟失和的危机……这里的人努力以尊严的姿态活着,这种尊严看似一戳即破,却足以让人找到生活下去的理由。直面这群凡俗的生灵,并给予理解、尊重是洋溢全剧的文化情怀。

故事简单平实,但该剧节奏却十分紧凑。看完全剧,我忽然感到这是一部举重若轻的作品,具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式喜剧的既视感。音乐和舞蹈元素的使用既起到串联剧情的作用,也为全剧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如,舞台设计展现出老旧小区逼仄的居住空间和老百姓的谋生场域,提升了作品的生活感和观众的代入感。此外,这部作品最引人思考的是对政策题材戏的创新和突破。

《人间烟火》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戏,它讲述了这些年千百次发生在城市角落中的拆迁故事,塑造了北京基层党员干部、年轻的拆迁办主任苏小鱼这一形象。这些年,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看似是在讲故事、写人物,这无可厚非,但解读现实本身不能代替生活。《人间烟火》这样的题材并不好写,前几年,暴力拆迁与暴力抗拆的案例时有所闻,原因固然复杂,拆迁政策执行不当造成百姓利益受损却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层面的呈现上,有的创作者浅表化地把政策而非政策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当作了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导致作品落入“基层干部完成政策要求”的窠臼。于是,政策目标的达成成了所有剧情乃至演员行为的终极目的,这样一来,艺术表演容易成为政策附庸,虽然能在短时内起到政策宣传的效果,但很难在观众中形成共鸣,也很难立在舞台上。

令人高兴的是,《人间烟火》基本跳出了这一窠臼,它在保持题材基本诉求的基础上,为作品的艺术诉求开辟了实现空间。举个例子,主角苏小鱼是被拆迁地区的居民而不是空降干部,他从区里调任拆迁办主任,固然是带着落实政府部门城市改造政策的任务来的,但也带着改变从小长大的地区面貌的私心,这样的双重人设为拆迁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更多维度,他面对的拆迁户不仅是他的工作对象,而且是他的亲人、邻居、发小,这就把题材内在的张力拉得更紧了,作品对人情和人性的挖掘也更深了。

观众在欣赏《人间烟火》时,常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喜剧当然要引人发笑,但《人间烟火》所带来的笑声不仅因为演员夸张的表演,而且因为剧中宣扬的充满人情味儿的正能量。换言之,这不是一种无价值之物被破坏而引发的笑,而是善意获得释放和抵达所带来的笑。剧中,拆房这一政策目标成了手段,释放人性中的善意则成了目的。人性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被伤害,反而得到了升华。剧中人物围绕拆迁的一系列言行,都是对个体生活的捍卫,也是对人间烟火的守护。

实际上,政策推行的目的正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历史性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间烟火》把握住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相关政策举措的实质所在,创作者才能对政策题材作出举重若轻的处理,成就了一出好戏。(胡一峰)

编辑:张瑞琪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