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西安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共清理灰坑、水井、沟等遗迹27处,出土遗物73件(组),主要为陶瓷器和建筑构件,另有少量铜钱、铁器、贝壳等。根据历年来隋唐长安城的勘探和发掘情况初步判断,发掘区域位于隋唐长安城通义坊西南隅,为探讨唐长安城里坊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陶瓷器为研究城内瓷器消费情况和生活面貌也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遗址内发现唐代灰坑、井及沟
据了解,2023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活动中心工程建设,对建设项目区域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处隋唐遗址。该遗址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295号,发掘共清理遗迹27处,包括 灰坑21个、井5眼和沟1条,其中隋唐时期遗迹 25处。
发掘工作的领队苗轶飞在采访中表示,挖掘的21个灰坑皆为唐代灰坑,且在发掘过程中发现,遗迹均开口于扰土层下,打破黄色生土。其中,近圆形灰坑11个,不规则长方形灰坑10个;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现的5眼井中,包括隋代井1 眼、唐代井2眼;还有1条唐代沟遗迹,且均在这些遗迹的堆积层中发现灰陶残片、砖瓦残块等物质。

根据出土物推断发掘地位于兴圣尼寺遗址内
此次发掘的隋唐遗址中,共出土遗物73件(组),主要为陶瓷器和建筑构件,另有少量铜钱、铁器、贝壳等。“其中我们修复完整及可辨形制者共56件,包括瓷器、釉陶器和陶器三类。”苗轶飞介绍说,“这些出土的碗、盘、盏、盒盖以及陶壶、陶罐等器物都能观察到使用的痕迹。”
此外,在部分遗迹同时出土隋代青瓷和唐代白瓷、花边板瓦、脊头瓦等建筑构件,研究人员经过对比后,发现这与青龙寺遗址和朝元阁遗址的同类遗物相似,因此推测这处隋唐遗址内也曾有较高等级建筑存在。

据了解,通义坊在皇城以南、朱雀街西第二街从北向南第二坊,北邻太平坊,南接兴化坊,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此次发掘的陶瓷器遗物中有2件黑陶钵,胎质细腻轻薄,器表经过抛光和渗炭处理,漆黑发亮,制作工艺有别于普通灰陶器。目前唐长安城发现这类黑陶钵的地点均为佛教寺院,如青龙寺遗址和西明寺遗址。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的供奉器物中,也有一件磨光黑陶钵,说明这种器物与佛教有渊源。钵是比丘六物中的食器,大藏经中记载僧尼使用的钵有瓦钵和铁钵两种, 瓦钵有三种颜色,其中之一为黑色。有学者认为唐代黑陶钵可能是僧尼的日用品。
《两京新记》 载:“通义坊:西南隅,兴圣尼寺。高祖龙潜旧宅。武德元年,以为通义宫。贞观元年,立为寺。”唐太宗《舍旧宅造兴圣寺诏》: “通义宫皇家旧宅,制度宏敞,以崇神祠,敬增灵佑。宜舍为尼寺,仍以兴圣为名。”由此研究人员认为,此次发掘地点应位于兴圣尼寺遗址的范围之内。


出土瓷器体现了隋唐时期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经济往来
据苗轶飞介绍,此次遗址出土瓷器和釉陶器,年代上至隋,下至晚唐,同样器形均见于长安城周边隋唐墓葬中。青瓷碗和绿釉陶碗为典型隋代器物,西魏乙弗虬及夫人隋代席氏合葬墓(586年)出土有形制相近的绿釉陶碗。三件白瓷盘与西安杨家围墙唐墓的白瓷盘造型相同,同墓的白瓷碗也皆有相似之处,该墓年代被定为8世纪末至9世纪初。外黑内白瓷碗最早见于西安东郊天宝十一年(752年)唐墓。而遗址出土的白瓷碗与西安大德和尚墓(830年)出土白瓷碗造型相似。这批陶瓷器来源于多个窑口,白瓷来自唐代巩义窑和邢窑,黄釉瓷碗为寿州窑产品,两件青瓷碗则与隋代长江中游窑场的产品特征相近,这既体现了隋唐时期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是长安城为全国经济交通中心的实证。
通义坊自隋代起就是高等级的住宅区,兴圣尼寺由李渊在隋朝的旧宅改建,另据《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记载,通义坊中居住有右羽林大将军彭国公李思训、成安公主、户部尚书长平公杨纂、荆南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国公崔铉、朔方节度使李进贤等人,这批陶器可能是寺院僧尼或者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任俊丞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