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浸染,秦韵悠扬。11月3日傍晚,西安市周至县二曲街道镇东村的乐天公园内人潮涌动,欢声如潮。“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2025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精彩上演,现场群众和游客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一场充满乡土气息和文化温度的艺术盛宴。
村里有戏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诗意演出
当秦腔遇上摇滚,当剪纸舞动麦浪,当非遗集市飘出农特产的香气……一场属于农民、源于乡土的文艺盛会,在激昂的鼓声中拉开帷幕。演员在台上倾情表演,观众在台下驻足欣赏,歌声、掌声、喝彩声交融,构成了一幅展现新时代关中乡村风貌的动人画卷。

鼓舞《龙腾盛世》以铿锵节奏擂响振兴强音,气势恢宏;舞蹈《簪花赋》演员衣袂翩跹,舞姿曼妙,尽显古典韵味;周至县剧团带来的秦腔《白蛇传·游湖借伞》唱腔醇厚,表演精湛,让戏迷们大饱耳福;摇滚说唱《秦川谣》以动感的节奏、青春的演绎,赢得年轻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尾声的《秦腔荟萃》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喝彩声此起彼伏。

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当地村民王女士激动地说:“我是秦腔戏迷,能在自家门口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特别自豪!孩子们都看得目不转睛。”
文艺焕新 “村晚” 搭建群众展示大舞台
据了解,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以“农民编、农民演、农民看”为主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非遗展示、农产品展销等形式,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传递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这场演出水平真不错,现场气氛更是热烈,真是不虚此行!”专程从西安市区赶来的陈先生赞叹道。

“这次‘村晚’充分体现了‘群众主角、专业赋能’的特色。”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介绍,“我们不仅选派了馆内优秀辅导干部和精品节目参与,更重要的是前期深入周至各镇村,对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进行指导和提升,让原生态的乡村文艺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村晚”舞台,已成为激活西安基层文化细胞、发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展现出一座城市深厚而鲜活的文化底蕴与创造力。
源来周至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与精彩演出相呼应的是热闹的“非遗+”集市和农特产品展销区。周至小吃、非遗手作、秦岭山珍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品尝、购买。这种“看大戏、品美食、购好物”的一站式体验,有效拓宽了周至特色商品的品牌推广与市场销路。

当地果农李师傅高兴地说:“今天带来的猕猴桃样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还有很多游客加了微信准备长期订购。”这场以“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为主题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周至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果的集中展示。

此外,本次活动还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陕西公共文化云、西安发布、西安文旅等多个平台进行线上同步直播,许多网友在弹幕中留言:“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文化!”“有机会一定要去周至看看。”
“我们今年举办‘村晚’,就是要做实‘乡村景’、唱好‘文化戏’、走稳‘振兴路’。”周至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村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我们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通过让农民当主角,既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也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打造‘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文旅品牌,让文化活力转化为产业动力,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农民的口袋更鼓、精神更富足!”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