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1月2日,深秋时节的汉阳陵百亩银杏林尽染金黄,坐落于此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迎来西北工业大学“馆长带你看文物”美育通识课程师生,共同举行结课仪式并完成本学期最后一堂现场教学。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出席仪式并致欢迎辞。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对课程实施情况作总结汇报。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部长王海鹏介绍了课程的立意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宋修见教授应邀出席并致辞。学生代表分享了学习心得与收获。仪式上,校方向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等专家颁发“博物馆课程美育导师”聘书,并授予全体学员结课证书。

杜卫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西北工业大学在美育工作中的创新实践,称其为全国高校美育工作的亮点。他指出,博物馆美育课程的开设,是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是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美育“浸润式”育人的有效途径,将博物馆优质资源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为学生成长注入丰厚人文滋养;更是美育教学方法的实质性突破,通过强化“具身性体验”,让学生在与文物实物的直接“对话”中,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宋修见教授指出,该课程从中华美育精神的高度系统梳理陕西文博资源,既是构建“大美育”体系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有力实践。“馆长带你看文物”以项目化组织、探究式学习、沉浸式体验为特色,成功构建了校馆协同、资源融通的美育合作新机制。
仪式结束后,师生共同参观汉阳陵博物院,参与汉服汉礼工作坊、汉文化主题研学及模拟考古等体验活动,在身临其境中深化对文物与历史的感知。
“馆长带你看文物”是西北工业大学本学期创新推出的美育通识课程。围绕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学校充分挖掘博物馆在美育中的独特价值,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共同打造以“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润心”为理念,构建馆校共融、双向赋能、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美育新路径。
本学期课程中,七大博物馆馆长亲自授课,围绕“西安碑林的保护与传承”“文景之光 教育传承”等主题展开深入讲解。教学场所遍及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机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推动学校美育、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总师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西工大开设此课以来,在学生中反响热烈,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景象。课程负责人、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谈及课程初衷时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实现美育的‘反哺’;另一方面,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全国顶尖的博物馆资源。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博物馆通过文物的原境陈设、空间叙事与沉浸体验,有效弥补了高校美育中‘现场感’的不足,让美育更具温度。”
历经一学期的探索,刘惠希望学生实现三重“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触摸文明遗存中确立自身的历史方位;与艺术对话,通过文物感知历代审美的巅峰凝结;与自我对话,在千年智慧面前反思当代责任。“我相信,年轻一代在面对古代文明时,会认真思考自己应如何接续与传承。”
课程在学生中收获广泛好评。结课仪式后,多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感悟:
化学与化工学院大三学生马嘉慧说:“这门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从石峁遗址到汉阳陵文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故事。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美育的重要载体。”

微电子学院大三学生李喆表示:“课程围绕美育熏陶与中华文明探源展开,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讲座+访学’的形式非常新颖,馆长的讲解拉近了我们与文物的距离,现场教学则让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
机电学院大二学生张子瑜谈到:“在馆长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从展览逻辑、工艺细节到美学意蕴全面鉴赏文物。文物不再是沉默的古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多元艺术价值真正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据悉,西北工业大学将以“馆长带你看文物”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各大博物馆的“校馆融合”培养模式,组建联合教学与研究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已与多家博物馆签订协议,设立美育实践基地,聘任馆长担任美育导师,将博物馆优质资源全面融入学校美育体系。
作为合作模式下的首门课程,“馆长带你看文物”仅仅是一个开端。西北工业大学计划在未来两年内,与各博物馆紧密合作,分批建设“博物馆与文明对话”“博物馆里的汉字文化与审美解读”等16门课程,构建涵盖7门通识理论基础课、5门审美素养提升课和4门创新实践拓展课的博物馆美育课程群,形成“对话·深思·创意”三层递进的美育课程体系。
这一系列博物馆美育课程的推进,有望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文化铸魂工程,不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更在文物凝聚的千年智慧中,涵养工匠精神,激发跨学科创新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