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辆满载白大褂巡诊队伍的救护车鸣响了汽笛。他们翻山越岭,穿梭田野村舍,叩响一扇扇农家大门——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急诊出诊,而是一场基层医疗改革的生动实践。
“以我们目前的资源及力量,还无法自行救治复杂病例,但我们能做的,是及时发现病情,提醒患者到有更好医疗资源的地方救治。”榆林市清涧县双庙河卫生院负责人呼建平如是说。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前基层医疗的现实,也指明了用爱与责任突破困境的方向。
破困:从坐等患者到主动巡诊
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资源有限、人才短缺、设备简陋的困境。而更为棘手的是,许多村民因健康意识不足、经济条件限制或交通不便,即使身患重病也未能及时就医。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清涧县卫健局经过深入探索,给出了充满温度的探索性答案:“为创新开展基层卫生事业,突破现在瓶颈,我们探索服务下沉,开展了巡诊+药房进村、进户活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更让医患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的信任与温情。
温暖:巡诊中的生命守护
2025年3月,春寒料峭时节,双庙河卫生院的巡诊医生刘晓飞在阳山村遇见了62岁的李胜军。老人诉说腹部不适,刘医生细心检查,在右下腹触及质硬肿块。凭着专业警觉,他建议立即前往上级医院。检查结果证实了刘医生的担忧——回盲部肿瘤。幸运的是,因发现及时,老人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更让人动容的是,在后续回访中,巡诊队才得知这位老人竟是荣立三等功的老兵。
2024年12月,双庙河卫生院的韩建峰医生在下张家山村为74岁的高玉珍检查时,发现老人心脏异常。通过心电图诊断出严重心脏问题后,巡诊队立即启动转诊机制。老人及时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康复出院。
探索:巡诊制度的多元价值
巡诊制度的核心在于探索,它将医疗服务的触角从卫生院延伸至村及村民家中,实现了从被动接诊到主动寻诊的根本转变,更在医患之间织就了一张充满温情的安全网。
巡诊是一种服务模式的探索。传统医疗模式是“病人找医生”,而巡诊制度是“医生找病人”。这一转变,使医疗服务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打通了健康最后一公里。
巡诊是一种医疗观念的探索。巡诊制度将医疗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村医定期上门,能够及时掌握村民的健康状况变化,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巡诊是一种资源整合的探索。通过巡诊,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专业医生与村医形成合力,构建起分级诊疗的桥梁。巡诊中发现的简单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及时转诊,使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深入:巡诊工作的实施路径
成功的巡诊制度依赖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实施路径,更需要一颗颗饱含温情的心。
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巡诊队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这些档案不仅是健康管理的基石,更是一份份承载着关爱的承诺。
分类服务,重点突出。巡诊队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对老年人重点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用药指导。
上下联动,有效衔接。巡诊制度建立了顺畅的转诊机制。李胜军和高玉珍的案例充分证明,这种有效衔接的服务链条,能够为危重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机。
健康宣教,提升意识。巡诊不仅是诊疗过程,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过程。巡诊医务人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健康意识在乡村扎根。
升华:巡诊制度的延伸价值
巡诊制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疾病防治方面,其延伸意义更为深远。
巡诊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村民对这些“上门医生”更加信任,更愿意听从他们的健康建议。
巡诊促进了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通过巡诊收集的健康数据,形成了宝贵的基层医疗大数据资源。
巡诊提升了村医的专业能力。在巡诊过程中,村医通过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协同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巡诊强化了基层医疗网络。巡诊制度像一条纽带,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上级医院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
展望:基层医疗的未来之路
巡诊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它证明,即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巡诊制度有望与“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等新技术手段,将使巡诊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行走在村庄里的巡诊队”是中国基层医疗改革探索的缩影,是千千万万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奉献与智慧的体现。
从李胜军老人到高玉珍老人,这些真实的温暖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医疗创新不一定源于高精尖的技术突破,也可以来自对基层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服务模式的巧妙重构。而这种以人为本、扎根基层的创新,不仅能够救治生命,更能够温暖人心,传递着社会对每个生命的珍视与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