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接受专访 米浩 摄
《日出》剧照 西安开元大剧院供图
10月16日,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璀璨启幕——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之一,本届艺术节汇聚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其中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带来的剧目。这座经历 73年风雨的中国话剧“顶尖艺术圣殿”,此次携4部重磅作品亮相古都,为艺术节注入一股坚实而鲜活的艺术能量。
10月18日至19日,由冯远征执导的新版话剧《日出》在西安开元大剧院上演。这部颠覆经典叙事的重构之作,背后藏着怎样的创作巧思?北京人艺的传承密码与创新魄力又体现在何处?带着这些思考,在演出启幕前,本报记者独家对话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共同探寻经典焕新、艺术传承与文化交融的深层答案。
跨越时空的经典重构
1936 年,一代剧作大师曹禺先生笔下的话剧《日出》横空出世,这部深度挖掘人性、承载着时代思考的作品,自诞生至今不断被搬上舞台,凭借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传奇。
作为这部经典的传承重镇,北京人艺始终以艺术创新延续着《日出》的精神命脉。从1956 年欧阳山尊导演的首度舞台呈现,到 1981年刁光覃导演的深度演绎,再到任鸣导演的数次创新探索——历代创作者以不同的艺术视角,持续为这部经典注入新的生命力,谱写着一幕幕舞台新篇。
2021 年9月,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之际,新版《日出》作为曹禺剧场的开幕大戏亮相舞台。这座以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命名的新剧场,与这部凝聚人艺灵魂的经典之作相遇,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彼时,接下执导新版话剧《日出》重任的,正是时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的冯远征。“这份邀约,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在他眼中,《日出》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其动人之处在于,观众总能从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寻获人性的共鸣。
然而,重排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前人创下的艺术高峰,如何打造出一部原汁原味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成为摆在导演面前最大的难题。
冯远征的破局之道,始于对原著精神的回归:他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潜心研读剧本,细致比对各版的差异,“我们从8万字原剧本中再度进行挖掘……力争尊重原著、忠于原著”。
作为2000 年版《日出》里的“方达生”,冯远征对角色有由浅及深的感悟:“当时我很年轻,只觉得他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像是游离在社会之外的这么一个人物。”而在一场场演出积累中,他对人物的理解逐渐穿透表层:原来曹禺先生早已在这个角色里寄寓了 自己的 影子——方 达 生 从最初试图拯救陈白 露,到最终决心投身到更广阔的斗争中去,是要为“小东西”这样的弱者去发声。方达生的转变,其实是曹禺先生对理想社会的呼唤。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冯远征在新版中进行了结构上的重塑。
因此,观众会在这版《日出》中看到不同于以往的开场——“陈白露已服下安眠药,方达生则敲着她的房门问道:‘竹君你睡了吗?你为什么不让太阳进来?你看太阳出来了……’”在冯远征的艺术构想里,他把原作结尾的部分大胆前置,作为全剧的开场。这一调整不只是叙事手法的革新,更是对作品精神内核的重新阐释。“曹禺先生将‘太阳出来了’放在结尾,是给人以希望。而我把它放在开头,是想通过方达生的视角,带领观众回溯这段悲剧。”冯远征表示,他执导的话剧《日出》并非意在颠覆经典,而是期望让如今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够理解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抉择。因此,他要求演员们摆脱对前辈表演的单纯模仿,从剧本着手,重新诠释角色。“我们要找到那些跨越时空的人性共通点。”
新版《日出》新在哪里
相较于此前不同版本,新版《日出》究竟新在哪?用冯远征的话来说就是表达新、舞美新、演员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曹禺先生戏剧的内核,冯远征有意淡化具体的时代背景,大胆运用极简主义的舞台美学。
舞台上仅保留吧台、贵妃椅、茶几和电话桌等必要道具,为观众预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运用灯光、投影、实时影像等大量多媒体技术,凭借一面由 80 多盏灯搭建的光墙、流动的多媒体投影以及灵活变换的表演区域,营造出一个既抽象又极具象征意义的戏剧空间。
“我们希望用新的形式、新的舞美实现一种新的解读,”冯远征进一步解释道,“多媒体的运用,对戏剧来说是可以赋能的,但必须保持克制。要让科技赋能戏剧,而不是让戏剧赋能于科技。”在新版《日出》中,多媒体营造的“鱼缸游鱼”意象,如背景般悄然流动,不喧宾夺主,却恰到好处地烘托氛围,这种“有度”的创新,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艺术的工具,而非炫技的噱头。
演员阵容的“新”,是新版《日出》的另一大突破。除于震饰演的潘月亭外,剧组几乎全部启用新生代演员。1997 年出生的青年演员陆璐在剧中饰演陈白露一角,出演时仅24岁。在冯远征看来,“她自身外形条件符合角色,且身上自带陈白露的特质。”早在陆璐进入人艺时,冯远征就萌生了让她尝试这一角色的想法。此外,杨明鑫(饰演方达生)、雷佳(饰演李石清)等青年演员,也都展现出新生代演员日趋成熟的表演功底,为这部经典作品注入了鲜活的青春气息。
为帮助演员更好地贴近角色,排戏过程中,冯远征特别注重引导大家体验生活。“《日出》其实是离我们当下生活非常远的一部戏,大家想理解那个年代人的生活可能会很难,我会让他们通过一些书籍、图片、实物、视频去了解和感受那个年代。”而对于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与体验,他会启发演员调动自身经历去靠近角色。创作层面,冯远征既肯定青年演员活跃的思维与创新的想法,也会及时纠正“过度讨好观众”的倾向,始终秉持艺术的严肃性,更多时候是为演员指引一种创作方向。
历经百天排练,2021 年9月2日,新版《日出》以突破性的艺术表达,为这部经典作品注入当代活力,也赢得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经过多轮演出的反复打磨,演员与作品之间真正实现了相互成就。
正如冯远征所言:“应该早点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站到舞台中央。”这种对新生代的信任与培养,不仅为《日出》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为北京人艺演员梯队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底色
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一幕幕经典剧目轮番上演,一代代演员接力登台。传承,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处细节里的底色。正是靠着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话剧艺术才得以在时光流转中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让北京人艺得以写下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精彩篇章。
2016年,冯远征牵头制定“青年演员培训计划”,其中剧本朗读活动成为磨练演员功底的重要方式。演员们需历经 15 天逐字钻研文本,吃透剧本的内涵后,最终面向观众呈现两场特殊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要直面观众的点评与交流,无论是尖锐的“挑刺”,还是诚挚的建议,都成为他们了解观众需求、提升表演水平的珍贵收获。除了通过实践进行打磨,剧院的课程体系也丰富多样。既有表演、台词、舞美等领域的专业权威传授经验,巩固演员的专业基础,也有哲学、文学、新闻等跨领域学者引发思想碰撞,帮助演员突破认知局限。
培养年轻人,北京人艺向来秉持严格且长远的原则。冯远征总说:“‘戏比天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北京人艺走到今天,依然能够让大家喜爱,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作品说话。”所以他甘愿当那个“挑刺的人”。新版《日出》里演陈白露的年轻演员陆璐,就经历过这“严苛”的成长训练。整整100 天排练,冯远征从未给予一句夸赞,即便有进步也只说“不够”,碰到瓶颈期甚至刻意“打压”,让她常常委屈落泪。直到首演成功,冯远征才笑着竖大拇指说:“真棒!”后来两人交流时,冯远征才道出原委:“你平时的表演中有让我惊喜的地方,但我怕一表扬你,你就松懈了,所以才一直对你严格,其实就是想让你在压力里多熬一熬,把心劲儿练得更足。”这种“严育”模式,正是北京人艺传帮带的核心,能让年轻人站稳脚跟,真正接好班。
在演出中,北京人艺始终坚守无麦克风表演的传统,演员的台词训练深度融合京剧、大鼓、相声等传统艺术的吐字归音与发声技巧,力求让每一句台词清晰传至剧场各个角落。对台词基本功的极致追求与灵活的应变能力,不仅成为北京人艺最为鲜明的标志,更在中国话剧事业中树立了典范。
“我们这一代是在传承中求发展,人艺的血液不能变。”冯远征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剧院对经典传承的态度。他曾谈及演员的黄金年龄是 40岁,笑言他们那一代人还能再撑 15年,而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倾尽全力培养年轻一代,助力他们尽快扛起大梁。在他看来,“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需要不断呼吸的生命体”。每年《茶馆》上演时,大批年轻观众慕名前来,这足以见证经典跨越时代的魅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好传承工作的决心。唯有让青年演员真正成长起来,才能让这些舞台瑰宝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
如何让话剧“活”在当下
从创立之初,北京人艺便以打造“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为初心,在 73年的发展中深耕不辍。曹禺先生在建院35 周年时题写的“龙马风神,骆驼坦步”八字箴言,就是北京人艺的指南针——“龙马风神”讲的是人要创新,要往前走;“骆驼坦步”则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往前走。这一阐释生动勾勒出北京人艺守正创新的发展轨迹。
守着老规矩的同时,剧院一直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路子走,坚守关注人性、反映社会的优良传统。排演《龙须沟》时,演员们住进龙须沟大杂院,与百姓一同挑水、做饭,将“臭沟改造”的民生故事搬上舞台成就经典;复排《蔡文姬》时,特意邀请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家指导演员,让戏曲的“云手”“起霸”融入话剧表演。这份对生活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就是创新的底气。
在制作模式上,北京人艺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内涵”的独特路径。冯远征说:“我们现在制作一个大戏,所有费用加起来不能超过100 万元,小剧场的戏控制在 30 万元以内。”这一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并非对品质的妥协,而是对戏剧本质的回归。正如他所言:“最简单的表达往往能传递最深刻的内涵。戏剧可以没有舞美、灯光、化妆,但不能没有观众和演员。”这么一来,创作者只能把心思都用在磨故事、塑人物上,避免了舞美过度豪华掩盖艺术内核的行业通病。北京人艺的作品能打动观众,靠的是扎实的内容,是用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无限的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北京人艺从未停下原创探索的脚步,为培育新生创作力量,剧院将目光投向青年编剧与导演,举办为期3个月的编剧导演培训班,邀请 40多位顶级专家授课指导,北京人艺的五大剧场更是为原创作品提供了多元展示平台,满足了多样的观演需求,每年近 30 万观众走进北京人艺的剧场,这份认可成为剧院创新前行的最大动力。
冯远征坚信,戏剧永远不会被取代,“因为它提供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但传播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基于此,剧院启动了“戏剧电影”制作计划,这并非单纯记录舞台演出,而是运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对经典进行重新演绎。“戏剧电影”不仅使无法亲临剧场的观众能够欣赏到高质量的话剧,更能长久留存北京人艺的艺术成果,为文化交流搭建起便利的桥梁。
巡演是北京人艺推动文化流动的重要实践。此次西安之行,剧院特意避开“博物馆式”的老经典剧目,带来《正红旗下》《日出》《赵氏孤儿》《哈姆雷特》4 部剧作,让西安观众领略人艺新生代的实力,传递出北京人艺对戏剧的现代解读。“我希望给这座历史古城,添上北京人艺戏剧创新的一抹亮色。”冯远征的这番考量,让京韵话剧与秦地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
对于未来的跨区域合作,冯远征则满怀期待:“我希望这次西安巡演能开启北京人艺的‘西游记’,未来会带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剧目常来,也期待西安成为未来戏剧的重镇,吸引全国优秀话剧汇聚。”
如今,北京人艺的影响力已走向世界。从 1980 年《茶馆》出访欧洲引发轰动,到《日出》《赵氏孤儿》亮相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家剧院已成为中外戏剧交流的重要桥梁。“话剧是西方的艺术形式,但北京人艺用它讲好了中国故事”,冯远征的自豪之语,正是剧院传承成果的最好注脚。
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同行。北京人艺以“守正”立本、以“创新”拓路,在戏剧传承的道路上笃行不怠,让中国话剧艺术的光芒永远闪耀。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张惠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