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富余:华山脚下民俗文化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作者:高盼成 王渭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王渭)在华阴这片浸润千年历史的土地上,有一位用笔墨镌刻乡愁、用脚步丈量岁月的民间文化守护者,他就是退休干部严富余。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严富余为华阴民俗文化建档立著,为抗日英烈立志写传,让沉睡的本土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图片1.png

严富余在创作中

1963年,严富余生于华阴市华山镇王道村,与文字的结缘自幼就埋下了伏笔。儿时,父亲口中流淌的华阴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都成为他日后深耕本土文化积攒了养分。1984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后,十年的职业生涯磨砺出扎实的文字功底;转战到乡镇当秘书时,公文写作的严谨性让他养成“字字有出处”的治学习惯;2001年到执法单位后,执法文书的精准要求更让他的文字表达精炼缜密。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历练,让他日后的民间文化挖掘工作如虎添翼。

2007年的一次网络浏览,成为他文化寻根之路的转折点。“看到早年有些华阴地方文化的文章存在史实偏差或前后矛盾,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尽量弄清历史原委、恢复历史原貌,写下经得起推敲的文字。”严富余如是说。从此,他利用工作间隙,怀揣本子和笔走村入户,实地调查探访。同时他还自费购了文献资料,方便查阅考证,由此开启了他的民俗文化挖掘之路。

“民俗写作必须脚踩泥土接地气,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为弄清祝寿礼仪的细节,他上塬下滩进村入户进行求证;为核实丧葬习俗的流程,他走访了解遍查方志家谱。经年累月的深耕,《华阴笑林》《华阴民间祝寿礼仪》《华阴民俗》等七部民俗专著相继变成铅字,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正如华阴民间文化爱好者潘洲所言:“严富余老师的这些著作将口耳相传的习俗凝练成文字,便于保存和流传,为本土文化传承留下了鲜活的基因样本。”与此同时,严富余还在各类媒体发表百余篇作品,更让华阴故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图片2.png

严富余(右)和民俗爱好者在一起探讨交流

如果说民俗创作是对生活的温情记录,那么抗战题材的写作便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2019年,严富余《华阴抗战游击队》等文章发表后引发的热烈反响,让他深受触动。华阴的读者惊叹道:“原来我们的家乡还出了这么多英雄,之前都不知道。”

退休后的严富余退而不休,他更加忙碌了。为了寻访华阴籍抗战英雄的故事,他的足迹遍布陕晋豫三省。他走访英雄后代打捞战斗记忆,叩访专家学者求证历史细节,在烈士陵园、档案馆、党史馆等地查阅详实资料。六载寒暑耕耘,20余万字的《华阴籍抗日将士名录》(第一集)初稿终告完成,收录1933至1945年间华阴籍200余位抗日将士事迹,其中60位有文字记述,在图文交织间重现英雄形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谈及名录的意义,严富余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所做的这些就是想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带着感恩前行,这样才对得起逝去的英烈。”对于这部心血之作,他既满怀期待又保持谦逊,希望能够早日出版,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知情者提供补充资料,为第二集提供线索,积累素材。

图片3.png

严富余(左二)虚心学习请教专家

笔墨铸魂守文脉,丹心寻迹铸英魂。从听故事的孩童到守文脉的长者,严富余用赤诚之心书写着华阴文化传承的答卷。七部著作筑起了华阴民俗文化堤坝,二十万字的抗战人员名录唤醒了英雄的记忆,百余篇作品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   

严富余表示:“文字是有温度的,能让消逝的习俗‘活’起来;文字是有力量的,能让英雄的精神‘传’下去。只要笔锋未钝,只要还能写,我就会一直记录下去,让华阴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让民俗传统有延续的载体,让华阴的历史记忆永不褪色。”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