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艺术家常丹妮的绿色觉醒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常丹妮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在全球影视行业每年产生超百万吨废弃布景材料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影视生产国之一,废弃布景占比高达30%,其中不可回收材料超过50%,不仅造成每年数十亿元的商业资源浪费,更对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面对这一行业痛点,场景艺术家常丹妮创新提出“环保科技美学”体系,通过可再生材料应用与低碳技术融合,探索影视美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常丹妮(DanniChang)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过去的15年里,常丹妮的名字与多个国际品牌紧密相连——从苹果极简主义的产品发布会,到阿玛尼高级定制的奢华秀场;从古驰奇幻复古的广告大片,到Nike充满未来感的运动空间;从奔驰、宝马的沉浸式车展,到Vogue杂志标志性的封面拍摄……她的场景设计作品跨越时尚、科技、汽车、影视等多个领域,成为国际品牌塑造视觉叙事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光鲜亮丽的创作背后,常丹妮却逐渐意识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每一次华丽的视觉盛宴落幕,伴随而来的是成吨的废弃布景材料。“看到那些耗费无数心血制作的布景,在拍摄结束后被粗暴地拆解、丢弃,最终沦为垃圾填埋场的一部分,这种‘一次性美学’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她回忆道。
  再生艺术革新 降低行业碳排放
  2019年,常丹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立述原艺术工作室,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植入场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我不想再做一个‘造梦的过客’,而是希望创造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她说道。常丹妮团队设计的“模块化可再生布景系统”,采用竹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基聚乳酸(PLA)及回收金属构件,使布景材料回收率从传统模式的不足20%提升至85%以上。据测算,每万平方米布景应用该技术可减少碳排放约120吨,相当于1.2万棵树木的年固碳量。此外,她还借鉴工业设计思维,创建可快速组装、重复使用的标准化场景组件,引入响应式灯光系统和数字投影技术,减少实体布景的消耗,投入初期便效益显著:材料布景搭建效率提高40%,废弃物处理成本降低65%。
  2024年,常丹妮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大型沉浸式艺术装置《以爱之名》。这个作品完美诠释了她的“环保科技美学”理念:材料选择100%可追溯的再生木材、植物基涂料、低碳LED照明系统;技术创新,智能光影系统实现“一景多用”,生物降解装饰元素可在使用后转化为堆肥。“这个作品最让我自豪的是,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讲述爱的故事——不仅是对人类的爱,更是对地球的爱。”常丹妮解释道,“那些‘爱心’造型的装置在展览结束后不会被丢弃,而是移植到城市公园,继续传递温暖。”
  可持续美学与国际认可
  2025年,常丹妮获得MUSE设计奖三项大奖,评委会特别称赞她“成功将环保理念转化为令人惊叹的美学表达”。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创新模式开始被多家制作公司采纳:为轻奢制定可持续秀场设计指南,“未来十年,我希望看到‘零废弃拍摄’成为行业常态。”常丹妮站在她最新设计的可回收装置前说道,“好的设计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真正的美学创新必须与地球共生。”


编辑:一加(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