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历史人物“代言”要有边界感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古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千百年后,他们会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再见一面”。近来,“老祖宗回答我”挑战火爆,李时珍谈何为真正的养生、唐伯虎回应不务正业……借助AI技术,古人们纷纷“复活”,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
  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典籍,老祖宗们也曾有喜有悲、鲜活地存在过。在AI技术赋能下,古人“为自己代言”,用独特的“声音”与“表情”讲述生平建树,新奇又有科技感,让人们在趣味中收获文化知识。正如有网友所言,“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
  这背后反映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不少博物馆、地方文旅的官方账号已纷纷“入局”,借助家乡的历史名人开展“花式宣传”。就像苏州博物馆发布的“回答我”系列视频,选用了“江南四大才子”作为主角。AI古人带来新体验,也启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期待,在教育、政务宣传等领域,AI古人同样能大显身手。
  不过,使用AI技术要秉持向善原则,创新表达不能乱来,更不能“胡说八道”。“魔改”经典现象曾引发争议。比如,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厚颜无耻”的经典场面,被AI“魔改”后,丞相不骂了,他举起一把手枪,喝着红酒,打着手机。如果只图形式新颖有趣,趣味科普就可能沦为花式恶搞,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此,虽不必紧张过度,但正确引导很有必要。如何确保“复活”古人的学识“含金量”?怎样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创作者更加专业,秉持正确史观,引导观众从“看个热闹”转向“探个门道”。
  从AI“复活”亲人,到“复活”明星艺人,再到“复活”未曾谋面的古人,仅在“复活”这一领域,AI创新应用就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防止其刀刃伤人,务必保持敬畏审慎,把握好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武晓娟

编辑:一加(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