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薪伊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陈薪伊,193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著名戏剧家、编剧,一级导演,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从事戏剧创作73年,前30年从事戏曲、电影和话剧表演,之后从事舞台剧导演、剧本创作、戏剧教学至今,导演作品150余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誉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名誉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电影集团演员剧团话剧艺术顾问,国际舞台美术联盟(lSTAN)荣誉会员,曾获2012年“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陈薪伊导演的作品连续10届14次获文华奖,其中文华大奖4部,曾为黄梅戏《徽州女人》编剧,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及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各省市戏剧节等各类戏剧奖项。
陈薪伊导演多次赴海外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并进行演讲等文化交流活动。在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利兹大学、英美戏剧学院(BADA)、剑桥大学、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大英图书馆、德国慕尼黑工大等多个大学和场所,以歌剧《赵氏孤儿》《图兰朵》,话剧《原野》《哈姆雷特》等作品的创作为背景作学术报告,为传扬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除了从事导演创作外,陈薪伊还热衷于剧本创作,著有黄梅戏《徽州女人》(获2000年中国戏剧曹禺文学奖)、儿童剧《安徒生》、话剧《红楼梦》,以及《生命档案》(导演阐述、剧本、散文合集)。
“周围散落的观众、后面的观众都别疏忽了,去二楼听听效果怎么样?”
1月21日,西安大剧院音乐厅“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彩排现场,记者如约见到了泰斗级导演,人称“中国当代戏剧女王”的陈薪伊。
红框眼镜、白色打底毛衣搭配黄色毛呢背心裙,豹纹丝巾与鞋子相得益彰,时尚又明丽。从古琴的摆位,到演员的上下场、转场位置,从何赛飞老师与乐团的呼吸节奏,到张国立老师那句“天上人间会相见”的哽咽处理……87岁的她正以年轻创作者般的敏锐,雕琢着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两个多小时的彩排结束后,陈薪伊在后台休息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创新与传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
“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是陈薪伊又一次创新的尝试。她将唐诗与交响乐完美结合,用多元化的形式——交响乐、朗诵、吟诵、古琴、京剧韵白及混声合唱——展现诗与音乐的交融。在近三个小时的彩排中,杨一、吴京安、何赛飞、张国立等多位演艺名家以前人之胸臆,观照今人之愿景,一首首千古诗篇穿越时空,重现长安大唐风华,国风雅颂让人荡气回肠。陈薪伊介绍,音乐会取名“长·安”,寓意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她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顶级代表,交响乐是欧洲文化的顶级成果,二者的结合堪称顶级的演出样式。
13岁登上舞台直到现在,陈薪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她创作的剧目高达150多部。从1983年执导话剧《女人的一生》,到1992年执导话剧《白居易在长安》,再到1996年执导话剧《商鞅》……陈薪伊的作品跨越话剧、歌剧、闽剧、黄梅戏、粤剧、淮剧、沪剧、越剧以及儿童剧、音乐剧、交响剧诗等多个艺术品类,其中涵盖了像《图兰朵》《雷雨》《商鞅》《贞观盛事》等诸多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佳作。她秉持“一戏一格”的理念,根据作品的内容确定风格,绝不重复自己。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不重复自己,重复自己多无能、多没劲啊!”她的语气铿锵有力。
1998年,60岁的她作为特殊人才被上海文化局引进。当被问及为何在本该退休的年纪选择再次出发时,陈薪伊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一直都在出发。”在她心中,年龄从来都不是停止的理由,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前行。
戏剧的魅力:有限空间里的无限想象
在陈薪伊眼中,戏剧的魅力在于“有限空间里的无限想象”。当《长恨歌》的吟诵声伴随着乐声响起,音乐厅的穹顶仿佛消融成盛唐星空,观众跟随吟诵穿越安史之乱的烽烟,见证的不只是帝王爱情,更是时代洪流中万千生命的悲欢。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源自陈薪伊几十年如一日对戏剧的研究。“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她不是写实的,她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在演出的这一个多小时里,观众和朗读者、音乐家共同体验了种种人物的内心世界,观众一直处于想象之中,同时又在补充着演出。”陈薪伊认为,戏剧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而这种创新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创作者在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积累。
陈薪伊在作品中常常塑造悲剧英雄形象,如《奥赛罗》《商鞅》等,她说自己对英雄题材的偏爱源于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喜爱。在她眼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巨人身上的悲剧会引发更深刻的想象,而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商鞅、张骞等,同样是了不起的巨人。她喜欢研究这些英雄精神的蜕变,通过作品展现他们的伟大之处。在陈薪伊看来,英雄就是不平凡的,像张骞能担起出使西域的重任,商鞅从奴隶之子成为商君,他们的伟大值得被传颂。她的这些创作理念,使她的所有作品始终保持着先锋气质。
永不退休的文化摆渡人
在业内,陈薪伊有着“奶奶”这一亲切称呼,这个始于《商鞅》剧组的昵称,如今已成为行业后辈对她的集体称呼。
81岁时,“陈薪伊艺术中心”在百年艺术中心——上海人民大舞台落户。她告诉记者,成立艺术中心并非她的本意,她追求自由,不愿受太多束缚。但上海人民大舞台董事长刘建兵对她的艺术作品极为欣赏,在他的盛情邀请和推动下,“陈薪伊艺术中心”成立并最终落户。
艺术中心成立后,陈薪伊制定了“五年计划” —— 每年推出一部原创作品和一部经典作品。“我就是要排经典,除了原创就是经典作品。”尽管疫情带来诸多困难,她依然带领团队克服,从《奥赛罗》《龙亭侯蔡伦》《威尼斯商人》,到2023年《英雄生涯·蔡伦》改版赴英国演出,中心的“五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尤其是出海演出观众反响强烈,为传扬中华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在陈薪伊的人生中,有许多关键转折点坚定了她对戏剧的执着。当谈及事业型女性在家庭和事业间的抉择时,她表示,每个人追求不同,有人追求家庭生活,有人追求独身自由,而她追求戏剧,追求心灵的自由。“其实我很简单,就是戏剧,可以说戏剧是我生活的全部。”不排戏的时候她喜欢写点东西,写散文,写书,有时候去购物、旅游、度假。“行动的自由不完全可以达到,但心灵的自由靠自己可以达到。”在戏剧创作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一生热爱。
“西安是我的故乡”
“西安是我的故乡,我不一定要生活在这里,但是我非常依恋西安,只要有机会来,我一定回来。”彩排现场,陈薪伊随时切换成陕西方言与演员、场控和助理交流。除了乡音,喜欢喝小米粥,喜欢吃点面食例如锅盔面条等,也都是她关于故乡的生活印记。
这座城市对她的艺术启蒙和创作也影响深远,陈薪伊与多个陕西艺术团体合作过多部作品,如《张骞》《白居易在长安》《米脂婆姨绥德汉》等。“西安就是一个宝藏,我经常跟年轻人说,在西安的大马路上捡一块砖头都能写一部戏。”陈薪伊认为西安的文化优势和潜力巨大,她希望更多的创作者和艺术家能够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采访的最后,陈薪伊表示,目前正计划与西安话剧院再次合作《轩辕黄帝》,她希望通过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
陈薪伊的戏剧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她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在创作中坚守初心,用一部部作品书写着对戏剧的热爱。每一个接触她、认识她的人都会为她的专业和敬业所折服,也都能从她身上感受到不竭的生命能量。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