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9月22日下午,本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审主席,罗马尼亚导演、编剧克里斯蒂安·蒙吉和中国电影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两位中罗电影行业领军人物,带着各自的文化视角和创作经历,在翠华里•桐空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现实与影像现实”的深度对谈。
两位资深电影人的对话不仅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镜头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处的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电影艺术的不同思考路径。在这场跨文化的交流中,他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和维度分享了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解与创作经验,让我们得以一窥电影如何成为连接历史、社会与观众心灵的艺术形式。
蒙吉的作品通过极简叙事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揭示人性,他坦言,作为电影人和导演,电影手法的使用及具体创作的方法是有着巨大使命的,“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非常细小的手法去表现现实,但是又需要用一种同样非常细腻的方法,以几乎不让人察觉的方式使观众可以感受到内心,这甚至是一个无声的过程。”因此,在《四月三周两天》的创作中,蒙吉为了通过电影让人们感受到现实当中反映出来的矛盾点,也就是一些人们不想说出口的现实,他取消了音乐这一重要的元素,以此来充分展现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
黄建新则通过结合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创造了一种既写实又颇具幽默感的电影风格。在其代表作《背靠背,脸对脸》中,他用写实的场景表达中国人面对生活困境的幽默与挣扎。黄导分享本片创作背后的故事时表示,当时电影场景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另外一部电影的主场景,觉得很适合,于是当天下午就去了现场。“那是一个关帝庙,这个庙好像把所有人都笼罩在一个空间里,在发生着你来我往、你争我斗的一个群体氛围。”所以,后来电影出现了一个升降镜头,当镜头跟着主人公上升,房子、大庙的牌坊,以及更高处所看到外面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辽阔。而所有这些它们一直在这里,这就是电影影像的力量。
作为中国电影领军人物,多年来承担导演、监制双重角色的黄建新回顾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历程,指出市场化给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观众,但同时也对电影的艺术表达提出了挑战。黄建新强调,尽管市场需要类型片,但导演仍需保持艺术追求,找到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
蒙吉则分享了罗马尼亚的小人口市场环境下,导演更倾向于创作深度艺术电影的现实,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极为私人的电影创作流程,他笑称:“这些工作流程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浪漫,我没有出现过洗澡时突然灵机一现的情况,对我而言,电影创作还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黄建新在回答了一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关于平衡剧作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提问时,对年轻电影人给予了中肯的建议:“首先要真切、要相信、要真实反映生活,真实是第一位,技巧是第二位。年龄的成长会固化,我们成功了可能就把自己固化了,但是当你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便是没有障碍的,你永远在尝试各个角度地寻找。所以,维持你们真实虔诚的态度,对电影充满崇敬,电影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要崇敬它,要尊敬它;还要维持你敢想、敢写、敢触及以及真切的那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