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华
郭麒麟
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一年一度的老舍戏剧节不仅邀请国内外好戏先后登台上演,还在鼓楼西剧场举办明星云集的《世间幸亏有过老舍》朗读会;目前,还有两部新创的老舍话剧正在排练当中:一部是由《西游记》猪八戒扮演者马德华主演的话剧《面子问题》,10月25日至27日在隆福剧场上演;另一部是由方旭编导,相声演员郭麒麟、阎鹤祥主演的话剧《牛天赐》,12月25日至2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巧合的是,马德华和郭麒麟、阎鹤祥都是第一次主演话剧,他们把自己的话剧首秀献给了“老舍”。
马德华利用体型优势演活“小官僚”
上世纪40年代,时值抗战时期,老舍先生独辟蹊径,写就抗战题材讽刺喜剧《面子问题》,从国民党小官的社交文化入手,讽刺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歪风邪气,同时,面子现象也折射出了中国人颇为复杂的国民性格。
著名演员马德华首次登上话剧舞台,担纲出演,剧中,他将饰演官场不得志、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小官僚佟景铭。剧本中人物描述是“胖胖的颇有福相,世家出身,为官多年,毕生事业在争取面子”,马德华幽默表示,自己在体型上几乎不用调整,“穿上戏服就是佟景铭”。而在人物理解上,马德华说,佟景铭虽然是当了一辈子小官的“职场油子”,却并非是完全的坏人,“他不贪财,也不贪色,他贪的是地位和身份,是时时刻刻放不下的脆弱的虚荣,这类人古往今来很多”。剧中,马德华将借老舍先生的台词,揭示这些国民政府老炮儿的职场逻辑——“我做了二十多年官了,给我干活就是给你面子”、“谁尊重我,我就栽培谁”。
虽然74岁才演话剧,但聊起和舞台的缘分,14岁就进入梨园行的马德华滔滔不绝。他自言上世纪60年代进入“样板团”后,成了北京人艺的常客,“只要首都剧场有戏,就去!戏曲和话剧不同,有程式动作的限制,打哪儿去,从哪儿来,都有一定之规,但话剧不一样,更生活。”
马德华表示,此前曾有不少话剧项目接触他,但他最终决定把自己的舞台首秀献给老舍作品。在马德华看来,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没有不被老舍先生的作品打动的,“你就说那京味儿吧,多地道!用词炼句也朴实讲究,还有着咱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这才是真正的大家!”
郭麒麟借助相声节奏演出老北京味道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东济南执教间隙写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小说讲述了一名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路边,被本无后嗣的牛家收养,取名“天赐”。养父母希望牛天赐成为体面的官样人物,但牛天赐却在成长道路上不断感受到周遭世界对他的歧视和冷落,一个既不“官样”,也不“体面”的“民国文艺小青年”就这样在时光的步履中蹒跚成长起来。
《牛天赐传》以全知视角细腻而生动地叙述了牛天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也被认为是老舍先生最难改编的作品之一。这次被称为“老舍话剧专业户”的戏剧人方旭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这也是他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老舍赶集》后,第六次改编老舍先生的作品。
该剧看点是特邀青年相声演员郭麒麟、阎鹤祥担任主演。郭麒麟扮演主角牛天赐,而阎鹤祥则扮演牛天赐唯一的好朋友——大门口的“门墩儿”。“第一次演话剧,就能演剧名,不容易!”郭麒麟为自己第一次演话剧就能演老舍的作品,还能担当男一号而感到非常荣幸,“我是个天津孩子,但从小就上北京玩,后来又到北京学习,在北京工作。所以我是一半天津人,一半北京人。我对京味儿文化有极大的兴趣,非常喜爱,在我极度想要和京味儿文化搞搞合作的时候,刚好有方旭老师这么优秀的京味话剧导演找到我,一拍即合!”
郭麒麟和阎鹤祥都对老舍先生非常崇敬。郭麒麟说:“老舍先生是我从小到大都非常敬仰的一位作家。据我的研究,老舍先生对相声也非常喜欢。”从小就爱看话剧的北京孩子阎鹤祥也说:“没有比老舍更了解北京的作家了!老舍先生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幽默。读老舍先生作品就能看出来,他很爱曲艺。老舍很多小说里面的节奏和幽默,都跟相声是共通的。所以今天相声演员应该再看看老舍先生当年的话,把重心和意识放在对语言的研究上。”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