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周公庙 寻访甘棠树

发布时间:   作者:赵智宝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赵智宝   图/杨晓强


甲辰年农历三月十七(4月24日)午后,我乘坐公交车到距离岐山县城6公里的周公庙游览观光。过去我常去周公庙祭拜周公,但对召公史迹了解甚少,留下诸多缺憾。这天,我带着一种迫切虔诚的态度有幸拜谒了陕西岐山周公庙召公殿,遂了长期以来埋藏在心底的夙愿。因为,正逢周公庙古会,车多人流量大,我事先与周公庙景区工作人员王鹏取得联系,约定在当日下午,是他接待了我。

王鹏是一位资深的文史工作者。按照他的指引,我踏进了周公庙景区大门,经过乐楼、八卦亭、周公献殿、周公正殿,来到了召公殿。老远望去,召公殿门前长着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他指着树说这就是人们时常向往的甘棠树。召公殿前,西安市一中学五十多名来这里研学的师生站在甘棠树下,聆听着讲解员讲述有关召公史迹及甘棠树的故事。

我深情地瞻仰了召公殿,仔细参观了召公史迹展馆。这幢土木砖混结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召公殿及殿前生长着的枝叶茂盛的甘棠树,让人叹为观止。

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西周时期的开国功臣。因为他的封地在岐山、扶风一带的召地,他的爵位是公,所以后世称他为召公,亦称召伯。

周武王时期,召公曾经巡行南国,他不愿意让老百姓到官衙去打官司,就经常深入到自己的采邑体察民情,在今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一带,了解百姓疾苦,帮助百姓解决问题。召公巡视乡间,从不骚扰百姓。

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他就在一棵茂盛高大的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宣扬周文王的德政,被老百姓传为佳话。他爱民的仁政德行,使那棵甘棠树让百姓尤为珍爱。清道光年间一个春日,岐山县令李文瀚到召亭(即今天的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所在地)考稽资料,绘制了一幅“召伯甘棠图”,并撰写《甘棠图记》文章一篇。岐山人武澄两年后得到李文瀚的甘棠树图以及文章,将它刻碑上石,立于周公庙的召公殿前,以激励人们热爱甘棠,怀念召伯。

为纪念召公,后人在刘家塬村修建召公祠,祠内存有慈禧太后题词、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一块。对于“召伯甘棠”,清代的召伯甘棠碑“题记”“跋”和《岐山县志》均有记载,使召伯甘棠之名远近闻名,也成为岐山古有的八景之一。

王鹏说,召公的采邑就在今天的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一带,这里是他推行周礼的试验区。他把周文王的德和礼,正确运用于管理实践,使这里成为首善之区,政通人和,社会风气良好,刑讼多年不用。文王对召公的政绩很满意,亲派召公赴南国布文王之化,推广周召之地的经验。

召公履政,在治理封地时,有很多为民便民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处理民间纠纷时,为了方便百姓打官司,他采取巡行乡邑的办法,到百姓当中去就地处理。这种方法很受百姓欢迎。《史记·燕召公世家》对此作了如下叙述:“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履政一直把爱国、敬德、保民、悯民的思想贯穿于从政的全过程。他认为,廉政不仅仅是指为官清廉,更在于心存国家,有着忠于国家的爱国之心,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他政绩卓著的原生动力。

召公最先提出“敬德保民”的施政理念,还提出最高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带头成为德的典范。“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见《尚书·周书·召诰》)。大意为王有德,小民才能效法,王业自然就显达了。召公在辅佐武王期间,就曾因西方旅国送武王一只獒,担心会使武王玩物丧志而作《旅獒》,劝君主“明王慎德”。他以“岂弟君子,四方为则”(见《诗经·大雅·卷阿》)之语告诫成王,大意为王要做天下的榜样,最高统治者应有仁德,成为庶民的模范。

召公把勤政看成德政的一部分。召公认为,一个好的官吏要心系群众,有着爱民之心,懂得体恤百姓之苦,更应该为官清廉,心从官德,终身践行,这是他的准则。在当时社会,召公作为一个宰辅,能够到民间巡行,在甘棠树下、小草屋审理百姓之间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除过这些,召公在审理案件中,还追求“各得其所,无失职者”,也就是尽职尽责,公正审判。这些透露出召公真挚的爱民情怀和廉政思想。

作为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旷代辅弼”,召公精心辅佐国君,支持周公摄政,安定王室,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为开辟周王朝成康之治立下了不世之功,德高望重,民具尔瞻,以至人们用“太保”作为对他的习惯称谓。正因为如此,西周历史,自武王克商,到平王东迁,总共有275年历史。从历史经验看,西周时期的制度建设,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文、武、成、康之际。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吸收夏、商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制度渊源和思想渊源。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王国维先生在其所著《殷周制度论》中,对西周文明的历史地位也有很好的表达。这些无不与召公有关。康王二十四年,召公姬奭去世。

“周公庙之召公殿,位于周公殿左侧,据明《一统志》记载,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祀周公,以后累代重修。”王鹏介绍说,现存建筑为1993年维修,仍保持过去风格,“修旧如旧”,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大殿门上额嵌有“甘棠遗爱”四个烫金大字。大殿门两侧对联为“诗歌甘棠美召白,天遣江山助牧之”,作者于右任。这里的“甘棠”即《诗经·召南·甘棠》篇所咏之甘棠,就是杜梨树,白者为杜。此联反映了后世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怀念。如今,甘棠树已成为中国廉政文化的象征。

我们边走边说,不知不觉来到了周公庙碑廊。周公庙碑廊位于乐楼的东西两厢,排列着通通碑石,召公甘棠图石碑陈列于东厢碑廊内,石碑上“甘棠重荫”四个字特别显眼。召公甘棠图碑高21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圆首方身,碑首素面,碑体保存完好。召伯甘棠图碑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岐山县令李文瀚偕幕僚在召亭故地春游访古时,见甘棠古树,有感于召公德政,运用传统写生手法绘制了甘棠树,并撰写《甘棠图记》文一篇,道光二十七年(1847)岐山武澄得到李文瀚甘棠图、文粉本,镌刻上石。石碑右上部镌“召伯甘棠图”篆书五字,左上部镌李文瀚撰写的《甘棠图记》文章,中下部为甘棠树全形,左下部镌武澄题识,右下部钤李文瀚“家在江城画里”朱文印一方。

明万历年《岐山县志》记载:甘棠树在陕西岐山召公庙内考此甘棠原系周召公循行所憩处三千年来古干犹存殊为可贵据村人云枝叶本茂民国二十五年忽为飓风吹折致今仅存此一劲曲枯干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发盖即指此。

《甘棠图记》

 清·李文瀚

《诗·周南·召南谱》曰:

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史记索隐》曰:“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邑於召,故曰召公。”《水经注》:“雍水由东经召亭,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采邑也。”岐阳即周都,邑志:“召亭去城八里,土人谓至今有召伯甘棠树。”余疑或出后人傅会然,恒思一访之。乙巳上巳后一日,春阳云淡,昼永庭闲,偕幕中诸友策马出西郊,行八里许,至一村,即召亭也。北向进而西迤,有衖宽计二弓,深约半箭,四周环以墙,中唯一树,正及花时,腰围七尺,高约六丈余,老干横斜,着花繁茂,瓣五出,如梅白而小,如雪之糁树,而枝叶尽为所掩。里人并能名之,谓即诗所咏召伯蔽芾之甘棠也。夫由周以来,积三千余载,虽金石之物莫不剥烂,而一树犹无恙,然耶?否耶?然召亭固即召公旧治,其树亦特异,非凡木可比,且《水经》即有树亭之称,或即指此树而言,未可知矣。惜穷乡僻壤,考古者未一经历,遂寂寂徒称于农夫野老也,岂召公之迹积久而始显其奇耶?抑必有神物扶植而呵护之者,未可以寻常人事疑也,召公之明德远矣,爱绘此图以志景仰。时道光二十五年清和下浣

地因人而著名,人以地愈传奇。建于岐山县城西北方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为历代王侯将相拜谒之处,四面八方凡夫俗子虔诚敬仰。也成为一些文人墨客游览之地,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诗联。其中有不少赞颂召公甘棠的诗联,现撷几联,以飨读者。

甘棠

周·诗经·风·召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名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

明·范吉

落叶孤村幕,秋风野寺深。

甘棠千载树,蔽芾到如今。


题甘棠驿

明·王邦瑞

旧驿今为寺,红尘已人空。

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

代异川陵别,云闲殿阁通。

夜来重感慨,岸帻坐松风。


甘棠

明·李元伯

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

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


召伯甘棠

民国·薛成兑

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翦伐犹知护,只见当年遗爱深。

漫步在周公庙,观实物、听故事、吟古诗,不禁使人对召公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此时,我无意间打开手机微信点击朋友圈,一曲铿锵有力、声音悠扬洪亮的男声独唱歌曲灌入我的耳中,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是由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宝鸡音乐人武岐省作词、秦峨作曲、吴小飞编曲、雷刚演唱的一首歌曲《甘棠清风世代传》传遍周原大地。歌词登录如下:

甘棠清风世代传

武岐省

一棵甘棠树

千载美名延

召伯遗风在

明月映清廉

崇德立德德自芳

亲民爱民民思贤

甘棠有遗爱

召伯驻其间

召亭今犹在

风雅声自远

一棵甘棠树

郁郁大周原

蔽芾留诗章

树下解民难

勤政仁政广遗爱

甘棠清风世代传

甘棠有清风

召伯作典范

仁德千秋岁

泽被万万年

甘棠有清风

召伯作典范

仁德千秋岁

泽被万万年

我深感,召公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源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好召公廉政文化思想的传承弘扬工作,它不仅是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当代廉政建设标本兼治的重要参考,而且召公廉政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对今天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公庙还是中共岐山党组织早期建立和党员活动的主阵地,现在被命名为岐山县乃至宝鸡市党员干部勤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平时,不少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上党课,举办廉政主题教育,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等。每逢节假日、祭祀之时,方圆数百里百姓,大多会拖儿带女来这里拜谒这位贤臣。

行走在周公庙古地,我仿佛又看到甘棠树下召公处理民间诉讼断案的情景。如今,昔日的甘棠古树早已不复存在,但我欣慰地看到,不论是周公庙圣地,还是古老的召亭大地上,甘棠树浓荫蔽日、高大挺拔。这也昭示着“甘棠遗爱”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召公仁政德政的光辉永远温暖人们的心灵。  


编辑:金苗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