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中亚来,有咱榆林人的“待客之道”! 来源:榆林发布 作者:郝彦丰 时间:2023-05-22
中国—中亚峰会备受关注,亮相机场迎宾仪式的民间艺术表演也跟着一起出彩。 5月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五国元首陆续抵达西安。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表演团队以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喜庆的唢呐等表演,夹道欢迎贵宾的到来。 这支由190人组成的表演团队,包括50名腰鼓表演者、48名秧歌表演者、20名现场演奏的唢呐乐手和72名手捧鲜花列队欢迎的少年儿童。除了少年儿童是西安市三所小学的学生外,其他的表演者均来自榆林市,表演内容正是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和绥米唢呐。 都是国家级非遗 这三种表演均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也是榆林非遗的杰出代表。 横山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是现存唯一的老腰鼓,其产生可追溯至明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横山的芦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黑木头川流域,长期保持着原生态的打鼓技法,在服装、道具、扮相、舞蹈动作等方面都极具特点。2008年,由横山县(现为横山区)申报、县文化馆保护的“鼓舞(横山老腰鼓)”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陕北秧歌比横山老腰鼓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还要早,属于第一批。2006年,由绥德县申报、县文化馆保护的“秧歌(陕北秧歌)”被成功列为国家级非遗,与同时入选的“榆林小曲”成为全市最早的两项“国字号”非遗。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当地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 绥米唢呐也是由绥德县申报、县文化馆保护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门类。作为民间鼓吹乐重要种类之一,绥米唢呐主要流传在绥德、米脂及周边的子洲、清涧、吴堡、佳县、横山等地。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听觉的震撼力、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反映黄土地人民精神、情感生活构成了绥米唢呐的艺术特征。 目前,榆林共有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外还有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2023年1月28日,以保护非遗为核心的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国家验收。2月16日至20日,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榆林市举行。 历经大场面演出 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缘何能入选这次高规格的表演?5月18日,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此次迎宾表演的内容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最终确定了由横山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负责横山老腰鼓表演,绥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组织陕北秧歌和绥米唢呐表演。 腰鼓打起来、秧歌扭起来、唢呐吹起来……每到节日或遇到喜事,陕北劳动人民就会用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喜庆热烈”正是这三种民间艺术的相同特点,在迎宾仪式上更能彰显出“待客之道”。此外,都曾在重大的活动中演出过,也成为这三种表演的共有经历。 这支横山老腰鼓队,可是大有来头。早在1946年,在横山南塔乡张存有和艺人李应海的带领下专程赴延安,给毛主席和党中央拜年,一时横山老腰鼓被称为“胜利鼓队”“翻身腰鼓”,受到边区中央政府的奖励;1985年,由省歌舞团强凯所编的《横山腰鼓》参加了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节表演;2007年,《吉祥腰鼓》荣获第十四届“群星奖”政府类最高奖;2019年,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2021年,又亮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 陕北秧歌与绥米唢呐也不逊色。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陕北秧歌成为主角,被赋予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馆外表演的正是陕北秧歌;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榆林园开馆仪式上,精彩亮相的陕北秧歌也来自绥德县;1997年绥德黄土地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绥米唢呐名扬西欧;2023年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上,绥德汉百人唢呐团受邀参演,高亢的曲调与恢弘的气势震撼全场;绥米唢呐还先后为数十部影视剧作了配音,让人百听不厌。 彰显中国精气神 此次迎宾表演,不仅是为国际友人展示礼仪之邦的热情好客形象,更是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精气神、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的精气神。对此,表演团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有清醒的认识,并付诸于前期的刻苦训练中和迎宾仪式的表演上。 “这次我们有60位队员参加了表演,其中50人是方阵,还有10名替补队员,但也一直参加训练。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17岁,都是我们区上的腰鼓爱好者。”横山老腰鼓队带队负责人、横山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工会主席刘振军说,从3月开始大家就投入训练,为的就是在表演时把最好的状态和最能代表陕西人精气神的东西呈现出来。 据陕北秧歌和绥米唢呐带队负责人、绥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吴彩梅介绍,绥德此次参加表演的演员共有76人,每人都轮流上场过,平日里大家训练都很积极,不怕苦、不嫌累,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给咱陕西人长脸,把咱们的非遗文化完美地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今年53岁的侯世凯是此次表演团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在绥德县远竹中学教学之余,跟着县秧歌队一起表演。他说:“我从小就学秧歌、闹秧歌,图个红红火火、求个平安吉祥。这次有机会向友好的中亚国家的贵宾展现家乡的民间艺术,既荣幸又激动。愿中国与中亚五国友谊长存、共同进步!”(来源:榆林发布 作者:郝彦丰) 编辑:夏雨上一篇:“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记习近平主席的“中国-中亚峰会”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