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陕西省艺术节 >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来源:铜川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9-14

20230911080546617-37-5ea2d.jpg


国家一级作词、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曲波:  

争铸永不落幕的红色音舞史诗

本报记者 张欢欢

20230913073703666-62-8bde5.jpg

曲波

“3年的时间里我率主创团队来过9次铜川,3次登上薛家寨凭吊在此长眠的英烈。曾先后给长眠在寨上的李妙斋烈士和他的警卫员武功鞠过9次躬,他们血染的土地,是一部不朽的红色传奇。这次我们选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跨界融合,缅怀革命先辈,弘扬照金精神,展现了我们对剧目思想性、史诗性、艺术性、人民性、创新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品质追求。”当大型交响情景组歌《红色照金》在铜川剧院隆重开帷,史诗般的震撼瞬间打动了现场观众。本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组歌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总导演——国家一级作词、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组歌作词曲波。

“铜川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是一座红色文化宝库。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将红色元素融入文化创新创造之中,精品力作多有亮点。”曲波认为,一批富有铜川地域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迭出,归根结底是用好、用活、用足了红色资源。

此前,曲波已独立策划并担纲《劳动创造幸福》《沂蒙红崖》等15部大型组歌全部曲目作词、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或总导演,是目前独立创作大型组歌较多的词作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嘱托,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为人民起舞。希望通过这部组歌,在为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开好幕的同时,把人们带回当年的峥嵘岁月,让心灵在热泪中洗礼,让精神在激动中升华,而且不光走进剧院激动一阵子,更能走出剧院受益一辈子。”他说。

“感谢铜川领导和父老乡亲,给予我们组歌创演全方位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把这部凝聚了200多名演职人员心血的作品,铸造成一轴跨越时空的史诗画卷,一曲震撼人心的磅礴交响,一卷发人深思的红色启示,一把励人奋进的冲锋号角,一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红色组歌力作。”曲波期待这部大型组歌能够常演常新,永不落幕。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  

艺术就要走入群众服务群众

本报记者 李由

20230913073712114-20-9c2e5.jpg

马友仙

“这次到铜川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我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作为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受邀嘉宾,今年79岁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铜川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来过很多次,这一次艺术节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铜川,铜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马友仙是著名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家,秦腔“马”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蔡文姬》《三堂会审》等。在马友仙看来,承办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对铜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她说,“铜川举办艺术节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认识铜川、了解铜川,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必将对铜川乃至全省文化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友仙说,陕西是文艺大省,近年来,我省文艺人才不断壮大,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各个社团和剧院文艺创作氛围浓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铜川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药王故里’‘好人之城’‘幸福之城’,有着丰厚的红色革命素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片红色热土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的举办,有力地宣传了铜川。”

谈及铜川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马友仙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说:“艺术源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好的文艺作品要走入群众服务群众。铜川应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开展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作品创作,注重精品创作,打造品牌文化,创作出一批贴近新时代、贴近老百姓生活、独具铜川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铜川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更好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衷心希望本届艺术盛会圆满成功。”

三意社社长、戏剧梅花奖得主侯红琴:  

铜川文化事业正在强势崛起

本报记者 王艳

20230913073705567-39-f2cba.jpg

侯红琴

“我曾多次到访铜川,近几年,铜川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环境越来越好,文化事业也正在强势崛起。”9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三意社社长、戏剧梅花奖得主侯红琴,她表示,“铜川声音”在全省文化艺术界越来越有影响力、传播力。

侯红琴说,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八阵鼓,作为铜川宝贵的非遗项目,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手身着华丽的古代战服,中间的‘武将’身插靠旗,鱼贯而出,整个队伍在‘武将’的指挥下,形成不同阵型的鼓阵,鼓声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侯红琴还记得第一次欣赏到八阵鼓时的感受。“听得人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忘怀。八阵鼓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是研究铜川历史的活文物,也是铜川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

铜川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戏曲文化事业?侯红琴表示,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离不开大力开展戏曲教育和广泛培养戏曲人才。同时,还应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掘戏曲中爱国主义精神等内涵。除此之外,扎实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打通文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文艺的魅力,体会到丰富的“文化烟火气”。

在侯红琴看来,铜川承办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非常荣幸此次受邀参加十艺节,加强全省各地戏曲艺术交流合作,为全面展现历久弥新的戏曲艺术魅力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载体。”

作为三意社的社长,她表示,三意社将把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奉献给铜川的老百姓们,让更多人亲近戏曲,领略中华戏曲之美。未来,三意社将继续与铜川文艺界互相赋能、互相成就,进一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演艺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柏雨果:  

铜川为陕西打造文化强省提供坚定支撑

本报记者 焦悦

20230913073726158-80-37ab4.jpg

柏雨果

1967年初,冬天还未过去,时年18岁刚高中毕业的柏雨果和几位同学一起徒步从西安北上铜川,拜访了英雄女矿工冯玉萍,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现在这张被翻拍的照片还收藏在柏雨果的手机里。从这第一次铜川之行开始,柏雨果便与铜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铜川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煤都’‘窑都’、工业之城,当时开的玩笑就是‘铜川有20万人,都是‘地下工作者’,这些煤矿工人为国家的能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柏雨果坦言。

多年来,深耕在摄影领域的柏雨果带着他钟爱的相机,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拍摄的作品以较深的文化内涵及追求唯美的画面结构受到广泛的好评,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影视评论学会会员,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成为研究生导师后,他多次带学生到铜川实习、采风,去过铜川多个大型的煤矿和工业遗址,也曾应自己铜川籍研究生的邀约来铜开展摄影讲座,这些都让他对铜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几十年,铜川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几乎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到处绿草茵茵、花团锦簇,一改往常我们对‘煤都’的刻板印象。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更是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高了铜川在全国的知名度。”柏雨果感慨道。

这次省十艺节,柏雨果和其学生的部分摄影作品被列入摄影作品展。“这不,我带着我的同事和学生一起来参加十艺节,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不容错过。”柏雨果笑着说。

柏雨果表示,在陕西着力打造文化强省的当下,铜川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厚,这次省十艺节在铜川举办,对铜川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相信铜川会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激发出来,为陕西打造文化强省提供坚定支撑。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全委苗阜:  

深挖本土文化 讲好铜川故事

本报记者 李阳

20230913073719575-37-2c1cc.jpg

苗阜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我市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相声演员苗阜,作为铜川人,苗阜觉得,铜川是一座遍地是文化、处处有故事的城市。“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深挖本土文化,讲好铜川故事,为家乡,为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苗阜,国家一级演员,西安市青曲社创始人。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大使、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编导小品30多个,创作、表演相声400余段,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

苗阜说,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的省十艺节在铜川的举办,让全省的文艺爱好者齐聚铜川,展示全省3年来的文艺成就,也给铜川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学习机会,为铜川市民带来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铜川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等名人的故里,可谓处处都有故事。这几年,铜川坚持‘以文载城、以文化人’,建场馆、兴文艺,打造铜川公共文化体系升级版,作为铜川人,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妈妈就住在铜川,她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铜川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很让人欣喜,铜川籍的朱鹮就达到200多只,作为铜川人,看到这些变化我非常骄傲。我常说自己是一个行走的铜川‘故事汇’,在我的表演中,几乎都能看到铜川的影子,听到铜川的故事,像铜川的美食、好人故事、药王故事等,我都介绍过,讲好铜川故事是我的责任。”苗阜说道。

对于铜川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苗阜建议,应坚持围绕传统文化加大传承创新力度,深入挖掘本土地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同时,多举办交流研讨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铜川的历史和文化,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和体验铜川文化建设进程。

“本次艺术节,我回来参观铜川的文化场馆,深入了解铜川本地文化,也为自己的创作增添点素材。今后我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相声作品,也会在更多的作品中介绍铜川、推介铜川文化,做好铜川故事的传播者。”苗阜说。

陕北民歌手郭涛:  

传统与创新融合焕发艺术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艳

20230913073724524-36-a4fec.jpg

郭涛

“一提到铜川就会想到蕉萍老师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一首伟大的作品,我曾多次演唱过这首歌。”陕北民歌手郭涛表示,数年前曾到访铜川为煤矿工人献唱,对铜川的山山水水以及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印象深刻。

现在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举办省十艺节对于铜川来说,不仅会让群众欣赏到一场场文化盛宴,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更会带动整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郭涛告诉记者,“这些年,铜川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新建了不少文化设施,城市魅力不断提升,给外界留下了良好印象。”

郭涛是土生土长的榆林子洲人,省十艺节期间她代表榆林带着参演作品——歌舞剧《黄河船夫》到访铜川,她表示,近年来如何将陕北民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是榆林一直在探索的。“同样,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铜川搞歌唱工作的队伍在逐年壮大。”郭涛说,近年来,铜川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创作出的作品也贴近生活,使人欣喜。她建议,铜川的艺术家要多创作关于铜川的作品,表现铜川人的新生活,讲好铜川新故事;艺术家要走出去,多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碰撞出艺术火花,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创作水平。

郭涛说,要想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仅依靠专业人才可能远远不够,形成社会参与的格局,同样至关重要。

当了解到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墓坐落于耀州区时,爱好书法的郭涛当即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切身感受铜川的文化魅力。


编辑:七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