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高质量发展看教育 >

炼就一双慧眼 捕捉学生身上的点点星光 ——记西安市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沣东实验小学教师王桂萍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06-14

    王桂萍

自从1997年踏入教育行业,王桂萍便以一颗赤诚之心,肩负起培育未来之星的重任。多年来,她以班主任的身份,始终坚守在教育的最前沿,用爱心和智慧为无数学子点亮了前行的道路。她贯彻“以生为本,爱心浇灌”的理念,始终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目前王桂萍任教于西安沣东实验小学,在她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因此,在她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放大优点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日常教学中,王桂萍始终保持着探索与创新。她深知,单一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策略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必须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案。实践过程中,王桂萍认识到,表扬与鼓励的力量远胜于单纯的批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地放大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内在动力,使他们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校园生活。
  小宇是王桂萍班级中的一名学生,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平时有些好动,且经常迟到。面对这种情况,王桂萍尝试了各种方法,从提醒到制止,再到批评,甚至找过家长谈话,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然而,在一次德育小讲堂上,王桂萍意外地发现,小宇在优谷朗读活动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于是,王桂萍选他做班级领读员,并提出要求:“作为领读员,你需要提前到校,组织同学们读书,同时还要管理当天的纪律和卫生。”面对老师的要求,小宇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
  小宇“走马上任”当天,王桂萍就接到了小宇家长的电话,说:“孩子早早就醒了,还催我们早点送他上学。”老师走进教室时,他已经站在讲台上,开始组织同学们读书了。从那以后,小宇好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再和同桌说话,课堂发言积极,及时完成作业,还主动帮老师收作业、开电脑。每当他领读的日子,总是早早到校,其他时间也很少再迟到了。后来,王桂萍收到了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息,说孩子今年一下子变样了,比以前更有学习动力了。看到孩子的变化和家长的认可,王桂萍也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班级管理方面,王桂萍提倡“人人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通过设立不同的岗位和职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还使得班级氛围更加和谐、融洽。而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数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身做好学生的榜样。
  西安沣东实验小学校长吕晓希告诉记者:“学校早上8∶15上课,要求班主任8点到校,但是我们每天巡查学校都能看到,王桂萍肯定在7∶50之前就到了,只要学生进校门,她就进班级了。”
  吕校长说,王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她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道德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各项评比中屡获佳绩。
  薪火相传 做青年教师引路人
  在西安沣东实验小学,有一项别具一格的师徒传承计划——“青蓝工程”,它不仅会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还设计了一系列考核与展示环节,以确保学习成果的有效检验。对于一些年轻教师而言,“青蓝工程”不仅意味着有了可靠的引路人,更代表着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王桂萍对于青年教师钟怡平而言,就是这样一位引路人。“她是亦师亦母的存在。”钟怡平这样形容王桂萍。
  钟怡平告诉记者:“在我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作为新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了期待与迷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我的导师。王桂萍老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还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王桂萍在“青蓝工程”中担任着关键的“师傅”角色,她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赢得了众多年轻教师的敬佩与信赖。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如钟怡平一样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青蓝工程”不仅关注教学技巧的传承,还注重班级管理和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培训。新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如何布置作业、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组织班级活动以及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等。这些经验对于新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对于王桂萍而言,指导新教师不仅是对自身教学经验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她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与徒弟们的交流互动,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启示。这种师徒相长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徒弟们的成长,也推动了王桂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炼就一双慧眼,捕捉学生身上那闪烁的点点星光。”这是王桂萍常说的一句话。她坚信,身为班主任,不仅要做孩子们求知路上的导师,更要做他们人生旅途中的良伴。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滋养他们的心灵,用智慧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
  以真心换真心,才能让教育成为一场美好的遇见。王桂萍倾注真心地投入,而学生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这份珍重。他们的进步、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感激,在王桂萍心中,正是对她辛勤工作的最好认可。正如她所说:“真心对待孩子,往往能收获他们最纯真的回馈。这种情感的交流,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

编辑:北月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