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岸防疫人员和物资保障
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邱超奕 时间:2020-04-21
全国边检机关日均检查交通运输工具入境员工占入境总人数七成多 12个指导组赴重点口岸指导流行病学调查等 4月首都机场经“第一入境点”入境的国际航班较之前减少80% 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近一周来,全国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持续下降,但经陆地边境输入风险仍在上升,已有入境城市出现本土关联病例,进而引发聚集性疫情。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情况。 提升边境口岸防控能力 “当前疫情自陆路边境输入的压力还在增大。”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表示,为应对陆路疫情输入风险,国家移民管理局指导各地依托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从五方面加强防控。 密切跟踪毗邻国家疫情形势发展,与毗邻国家移民管理部门执法合作;严格口岸入境人员管理,最大限度减少跨境人员流动;加强警力布局,对便道、山口、渡口巡逻管控,严厉打击非法出入境等行为;加强边境地区实有人口管理;严格边境地区进入内地交通要道的管控,加大流动查缉。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认为,陆路边境地区的防控能力还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疫情防控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以及治疗需求。边境口岸城市防控的一些薄弱环节亟须补足和加强。当地先要做好省内联防联控,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口岸疫情防控人员和防疫物资的保障力度;针对边境入境人员较多的地区以及防控基础薄弱地区,国家会选派疾控专家和医疗团队来帮助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国家还会根据地方需求,加大检测试剂、医疗设备以及防护物资等支持力度,做好应急准备。 海关为重点口岸调配关键检测设备和防护物资,包括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常规检测分析仪、负压隔离单元等,新增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9个,检测技术人员也增加到400多人,核酸检测能力基本满足现有入境人员的检测需求。海关总署还从全国抽调技术专家,组成12个指导组,赴重点口岸指导流行病学调查等。各级地方政府和海关密切合作,派出8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21个直属海关的防控工作。 做好出入境交通运输疫情防控 确保国际供应链稳定是一项重要工作,在维持国际货运的同时,还需做好出入境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刘海涛介绍,目前全国边检机关日均检查交通运输工具入境员工2万多人次,占入境总人数七成多。 “国际航运船舶原则上不允许外籍船员登陆。对已在海上航行超过14天,且健康状况正常、入境检疫没有问题的中国籍船员允许入境。在海上航行不满14天的中国籍船员,入境后要进行隔离观察;对于跨境运输的汽车、列车,外方货运车辆在口岸指定地点卸货,员工当天离境。中方货运驾驶员要采取备案管理、体温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等措施;对国际航班机组实行封闭式管理。”刘海涛说。 周宇辉表示,要在常态化防控中推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要加大重点边境省份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导边境省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案,做到“一市一策”。加大边境城市在防控人员、物资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二要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精准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措施;三要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目前一部分地区已经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核酸检测服务,这有利于群众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确认,让家人、同事放心,也有利于尽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完善“第一入境点”防疫措施 中国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孙韶华介绍,首都机场自3月20日实施国际客运航班“第一入境点”政策以来,截至4月19日,累计实施调整航班135班,第一入境点累计入境旅客29999人,在第一入境点留置的旅客有26035人,留置率为87%,有效控制了境外疫情向北京输入,也提升了国际航班旅客的安全健康保障能力和通关效率。 4月份首都机场经“第一入境点”入境的国际航班计划共有89班,平均每天实际执行2—3班,较之前大幅减少80%。“随着第一入境点防疫检查措施不断完善,检查能力不断提高,留置旅客观察隔离设施进入良性循环,现行的第一入境点机场的保障能力可以满足目前需求。”孙韶华说。 周宇辉表示,对于集中医学观察人员,要调配医护人员全面落实健康监测,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药品,制定处置预案;此外,要严格加强隔离点卫生防疫要求,完善消毒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和医疗废弃物处理等。 据介绍,截至4月19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1031例,其中重症病例8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9例,其中境外输入5例;当日无人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58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990例,其中境外输入184例。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