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代表委员畅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将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动力和实际成效——
两会聚焦 |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刘枫 屈荔鹏 时间:2022-03-04
制图:雪原 粮食再获丰收质量提升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 ■建成高标准农田290.4万亩 ■新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新建1个国家级、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发展 ■全省共获授权专利86272件,同比增长42.5%。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516件,同比增长28% ■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 ■16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投入运营 ■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文化成果丰硕精品迭出 ■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丰硕 ■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 ■电影《柳青》、电视剧《逐梦蓝天》、话剧《共产党宣言》等广受好评 暖意融融的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京启幕。陕西代表委员承载着期待与嘱托,相聚北京,观大势、谋大事,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陕西,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考察指导,赋予陕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使命,让全省人民倍感温暖、倍增信心、倍添干劲。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省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将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种业振兴 实现粮食生产量质双赢 2021年,我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搭建种业创新平台,促进种业振兴。去年,我省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科研优势,深化区校企融合,组建了杨凌种业创新中心。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开展新品种研发、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年累计审定新品种99个、引进品种139个,“陕单650”入选黄淮海夏玉米优良品种。 “生物育种是农业科技领域中最具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战略高新技术。围绕抢占未来农业技术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高度重视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认为,应聚焦全球生物种业竞争加剧等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安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生态、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霍学喜建议,应完善生物育种管理法规体系,培育企业主导型产业化平台,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生物育种科技强国建设。 整合资源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2021年,我省加快实施《陕西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全链条保护,聚合全要素支撑,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全省共获授权专利86272件,同比增长4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516件,同比增长28%,全省创新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 “陕西高校、科研、军工资源集聚,在我国创新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位置。西安市也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建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陕西设立知识产权审查协作(西北)中心(以下简称审协中心),以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支持陕西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祁志峰表示,陕西众多的高校可以为审协中心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有利于缩短审查周期,提高专利、商标审查效率。同时,审协中心可以集聚和培养大量专业人才,辐射带动西北地区整体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提升,服务西北地区及周边省份企业转型升级、走品牌发展之路,助力高质量发展。 文化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丰硕,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电影《柳青》、电视剧《逐梦蓝天》、话剧《共产党宣言》等广受好评……2021年,我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成绩单”很是亮眼。 “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表示,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们应深入了解当前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结构、新问题,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文化创作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吕建中建议,应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扶持等举措建设示范园区、开展试点项目,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好“生力军”作用,将其重大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同时,应发挥好行业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协调、带动文化企业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换代,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让文物艺术品以“亲民”的价格、数字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覆盖面,让文化产业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编辑:高思佳上一篇:劈波斩浪谋发展 勠力同心创新绩——代表委员谈贯彻落实陕西省两会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