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张勇涛书法作品赏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勇涛 时间:2021-04-26

 

2c94afc6136de1bb83622b1e4c88af34_img_66_538_113_158.png

张勇涛,字湧涛,号青山主人,1984年生,陕西旬阳县人,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佐佑书画院艺术顾问,其书画作品及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书法导报》《书法报》《名家名作》《河北当代书画》《河北书画研究》《参花》《星诗界》《新国风》《中国诗词》《中国诗》《太极城》《当代校园文艺》《贵州文学》《陕西诗歌》《文化艺术报》等。


以古为法 其新自在
  文/张勇涛


书法,是以文字来书写的,严格遵循原本之规律,以心书也。元朝郝经云:“书法即心法也。”确立书法一个最本质的,还是要回归到它之主体上,书法即写人、写心矣!

一定要选择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才是最关键的。思想和方法是具备前提条件,在常态下博习专研、新理异态,反复循环之过程,那是不一样的。把一种碑学或者帖学吃透,精细地参照、加以对比研究等,制定相关科学之安排,要达到有效之程度,否则花去很多时间,达不到预期之效果。书法历史漫长,必须熟悉各个时期之风貌。任何学习没有合理之方法都会使一个人走许多弯路。我自己一直都在反思自己,这些年学习中,存在很多不足。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经历近四千年之发展,逐渐演变成楷、隶、篆、行、草五种书体,一般地说,楷书是学习书法之基础,这是对不同之人和年龄而言。文字承载之情感,它是视觉艺术形式,而一件作品之优劣就能反映一个人之修养。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云:“书之为散言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其语意颇为精微,仅仅只写某种书体是不行的,篆隶书是核心,当自己对其他书体写一段时间后,也要加强篆隶书之学习,篆隶书《大盂鼎》和《峄山碑》最具有代表性,以它们为基石,强化自己对线条之掌控。线条是指线本身延伸感和线之空间感,它是随着人的情感产生行为,线之表现都是以人之意识进行的,就会有丰富之变化。而没有篆隶书之研究学习,书法之灵魂就没有了,这样说有它原本之道理。对平常书体都是建立在篆隶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学习行草书之过程中,还要深入研究篆隶书,二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也是对书法创作来说至关重要的。
  早期之文字,是符号化之演变,篆隶书之韵致、韵味、古拙等,是书法精神之元素,书法之五体,需要打通来写,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原理,也是音乐中早期之五音节调式,这个联系起来更是加强了书法发展空间。其实,唐张怀瓘在《书断》中:“亦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这种磨砺就是寻找一种规律,有了特定轴线,就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提升一个台阶。
  十来年时间,在书法领域里,我个人存在诸多问题,就是对传统碑帖临写力度不够,从而对很多别致结体吸收不到位。某一种字在某种碑帖里,必须搞得滚瓜烂熟,书写时一定要知道出处,再加上其他形式融合,达到整体协调,才是核心的。对当今书法形式跟得太紧,反而对自己不利,要从一些根源出发,找出原本的东西,就像是一道佳肴,选择它原汁原味的,这是真正的营养补给。我随性地以章草形式,皮纸拼接效果写六百余字之内容,寻找出那种感觉,忘我之心境,一气呵成,整体一看略有妙意,尽兴之中,如细细品味,当然也有个别地方节奏、疏密、整体格调等有瑕疵,只能是慢慢体悟!
  有了篆隶书深厚之基础,在行草书中,线条之张力,各种各样变化就体现出来,即兴书写之过程,对线超强之把控能力,笔底要有一定功夫,需要时间之磨砺,就像一块石头,天天不懈地磨练,手上之功夫就有了,要保持平常心、永恒之心态去做。不同碑体,要有篆隶书笔法之积累,否则写汉碑就是描摹,不是写出来之一种状态。我思考一是面对经典之态度,二是解读经典之途径,三是创作经典之途径,这三个方面极为重要,对于经典永远都要靠近,就像人之生存,饮食始终离不开主食的,这和书法一样,经典之东西永远都不会沉沦。一个认真之态度,解读要有深度,始终靠近经典,在创作中精神境界才有高度,这是一个庞大之体系,不是短时间就能有效的。
  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建立在长久之积累上,审美提高是在经典当中汲取的。为什么书法有着几千年历史,那些被后人追捧的经典一直在传承,要崇敬经典,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力。没有解读经典之高度,创作一定是不行的,追求格调高古,也是在创作经典之途径中折射出来的。书写技法高超,从心所欲,无所逾矩、炉火纯青,世间万物均在变化,书亦必善于变化乃能尽万有之妙象。每临大事有静气,要具备静气、静穆,若没有这些存在,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生生不息。
  必须澄心定志,深悟流峙之奇,通灵感悟物,变化从心,自然迭出。书写之际,蓄养气势以充实心灵,不忘却,不依傍,勉力而为到和顺而成,对书法而言,谓本真。用笔借文字磨砺自己,其一丰富阅历,就是不断积累之过程,不断地转变和书写一些不同之东西,在整个生命符号中演绎,生命里感悟、体验等。阅历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经历磨砺越多,思考问题就越多。其二,深厚之文化积淀,生命之意义上升到文化层面。文化意识,这是多方面需要养成,平日用文字记录一些东西,再进行消化,在艺术当中,这是重要的,从而形成自己之世界观、人生观。其三,方法积累,有深厚之学问,宽阔之胸怀,方法也可以说某种技法是很多的,书写都要有技法支撑,没有法之原则,任何艺术不构成审美。例如古代碑石,摩崖石刻,都是经过漫长时间脱化、变化导致它残缺不齐,很多字模糊,这些形成特质之线条美,通过自己感性强化,不断提升。对不同内容就要灵活地变法,技术性之东西也是方法性的。
  一味书写,没有在传统碑帖里吸收,获益不大。书法,是向古人学习的,留下那么多经典资源是学习之瑰宝,更是一件幸福事情,在书写过程中,神融笔畅,妙逸忘情。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春日融和,雅客咸集,心手双畅,物我无间,逸兴于笔下。正可谓一时之快哉!沈尹默云:“心手一致,笔书相应,这是有关写字人的思想通塞问题,心胸豁然,略无疑滞,才能达到入妙的通灵境界。能这样,自然人书会通,奕奕有圆融神理。”则道出书人之心声。
  诗文和书法皆以学问人品为根底,所谓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书法下苦功法古,其审美亦在于合古而不在新。古之内容尤为广泛,皆在于发现也。
  以古为法,其新自在。所谓主张在继承古人之法之基础上,有所创新,于无法中见法,亦是精神境界至高之外,其审美追求更难也。
  唯我正言以感,早期之砖瓦之行,化野取文,去俗得朴;或以金石刀法之趣融入篆隶,得挺劲峻拔之气;或以篆隶之法融入行书,求浑穆古朴之趣。余学书无定法,既明用笔规律,古今碑版法帖察于眼而发乎手,求清求厚、求精求当而已。清者,心也;厚者,迹也。郑板桥云: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神鬼通之。从而加以深思,方可行之远矣!回想,精深之论书法,观物,观我,更需要不断地加以实践和领会,以性情为本,长乐焉!更需要不断地加以实践和领会!
  以此表现浑穆之气质,中和之气象,心静则以沉雄,善书善鉴,俱得之矣,方能在书法路途中砥砺前行焉!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